-
为科普事业提供有力法治支撑(人民时评)
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播,是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环节。为更多人创造近距离接触科学、理解科学的机会,更好培养青少年参与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兴趣爱好,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实现深度融合
查看详情262024-11 -
更多科创“伯乐” 更多转化成果(微观)
科技成果从研发到孵化转化,再到实现产业化,有许多复杂的变数,并非都能事先精准预判。更好地发挥概念验证的作用,要在加强规范化、专业化建设的同时健全职业伦理,以确保对科技成果作出客观严谨的评判 判断一项科技成果有没有市场前景,十分不易,不仅要有...
查看详情202024-11 -
加强柔性电子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创新谈)
通过构建自主培养体系,不仅将推动柔性电子学科以高质量发展迈向世界一流水平,也有助于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
查看详情112024-11 -
让技能成才步伐跟上产业升级节奏(人民时评)
前不久,22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产业工人,陆续走进清华大学,参加由全国总工会举办的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和教授、院士等专家学者一起探讨学习。满满“工业风”的课堂,成为清华园的一道别样风景。 过去,产业线上的工人,讲究的是熟能生巧。如今,有机会到高等学府进...
查看详情112024-11 -
更好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有何新趋势,怎样更好地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在近日召开的2024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主题会议上,与会院士专家展开了讨论。 会上,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理事长、中...
查看详情042024-11 -
科技赋能智慧城市 创新助力“中国建造”
“年龄”大、体验差的老房子被改造成了智能舒适的“好房子”,“一杯咖啡,满电出发”的超级充电桩打消了新能源车主的充电焦虑,高端玻璃幕墙熠熠生辉的“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哈利法塔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建造”的匠心独运……10月20日,科技日报记者来到北京首钢园,一睹...
查看详情3120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