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没多久,我发现儿子回到家老是无精打采,甚至有时连作业都不愿意做,细问之下,原来他被老师‘罢官’了。”何女士告诉记者,儿子上一年级,上学期被老师任命当了班长,兴奋了好一段时间,但这个学期因为班干部改选,儿子没官当了,情绪非常低落。于是,何女士就以和老师沟通孩子教育问题的名义,请儿子的班主任吃了顿饭,几天后儿子还是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副班长。随后何女士又特意给班主任送了点土特产,以示感谢。(3月12日《南方都市报》)
在现实中,像何女士为孩子“跑官”的家长不是少数。从幼儿园、小学,到大学,均不缺乏为孩子“跑官”的家长身影。中国孩子“官瘾”有多大?调查显示,北京9成小学生想当班干部。深圳有八成孩子明确表示,希望能当上班干部,哪怕是小小一名组长或科代表。班干部资源是有限的,出现“跑官要官”,也就不奇怪了,有些班主任为了满足家长和学生当“官”的愿望,甚至出现“全民皆官”的荒诞现象。
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适合当班干部。有些孩子连自己都管不好,又如何管别人?如果硬着头皮让其当班干部,反而不利于健康成长。现在孩子当班干部,多是出于功利目的。或为以后的升学增添筹码;或为自己有面子,或能够引起老师关注等等,出于功利目的当班干部,本是不应该的,而家长为孩子“跑官”,更是有害孩子的成长,从小就耳濡目染“跑官”,长大后,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
家长为孩子“跑官”是一回事,而教师迎合家长的“跑官”要求,甚至公然“卖官”,却是令人觉得不耻的。事实上,教师“卖官”现象屡见不鲜。据了解,广州越秀区一所小学三年级某班有52名学生,而班干部竟多达22名,其中不乏副劳动委员、副小组长之类的奇怪头衔。据班主任透露,这些学生干部只有三分之一是正常人选,其他的都是家长三番五次打招呼、送礼物、拉关系让安排的。
家长“跑官”是出于私心,从情感而言,或许还可以原谅,但作为教师,却不能世俗的迎合,更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资源”做起“卖官”的生意。哪个家长送礼了,就给其孩子当“官”,哪个家长没有送礼,哪怕学生表现出色,也不给予机会,如此行为,还能够称得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学生是否有能力当班干部,要看学生的表现,同时还要看同学们对其的认可。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保证有一种公正、合理的班干部竞选制度;其次,必须抵制家长的请客、送礼;再次,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如果以家长是否送礼为标准选择班干部,那对学生是极坏的教育,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恐怕会被贬得一分不值。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卖官”也是一种腐败。
学生没有被选上班干部,或者从班干部位置“下课”了,这是很正常的,只要班干部的评选是公平、公正的,学生即便有一时的想不开,出现情绪低落,也是很正常的,这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种人生历练。不管如何,不能让孩子过早地沾上“腐败臭味”。
诚然,有些学生由于性格的关系,需要在班干部的岗位上得到锻炼,教师应该给予机会,但却不是家长“跑官”跑出来的,教师也应该考虑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可以实施“轮值班干部”的方式,但却与家长的“跑官”无关。为孩子“跑官”,不该,教师“卖官”,更不该,这是对教育的扭曲,是教育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