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述评 / 详情
深化教育实践活动,化“无形”为“有形”
来源:四川新闻网苏生 发布时间:2013-11-18 点击率:337

  11月15日,四川省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工作座谈会在成都召开。会议传达贯彻中央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工作座谈会精神,总结前段工作,交流经验做法,对抓好整改落实、建章立制工作进行再动员部署。(11月16日四川日报)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于6月18日正式启动,距今已开展了有5个月时间。从第一环节的学习教育、听取意见,到第二环节的查摆问题、开展批评,全党上下紧紧围绕习总书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纷纷反躬自省。党政干部作风问题、“会山文海”问题、“三公”经费问题……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可以说前阶段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

  “打铁要趁热”,同样,教育实践活动想要达到预期目的,还得“趁势红继续打灯笼”,将教育实践活动前阶段取得的“无形”成果化为“有形”行动,抓好整改落实、建章立制工作。

  化“听取”为“落实”。党员干部通过主题民主生活会的“洗礼”,听取的意见不可谓不多,如何有效地让这些“无形支票”兑现?落实是关键。落实主要分“三步棋”走。第一步是严格“筛选”,听取的意见建议不可能条条采用、面面俱到,意见也有优质和糟粕之分,这就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一定要“慧眼识珠”,挑选出最便于完善自身、最利于政府转变工作作风、最惠于人民群众的“金玉良言”;第二步是测评可行度,“金玉良言”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在政府财力、物力、人力范围限度以内,是否与党的方针政策契合,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小问题却蕴含大学问;第三步是具体实施,整改落实、建章立制要靠党员干部“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多“流流汗”、“喘喘气”。

  化“查查病”为“治治病”。教育实践活动前阶段查出的“弊病”,党员干部需在后阶段下狠功夫“治病”。在“治治病”过程中,切忌“讳疾忌医”。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告诉我们:有“病”就得及时治疗,不要碍于“面子”而耽误了最佳治病期,待“病入膏肓”时,“大罗神仙”也无能为力。“治病”需趁早,但不可“病急乱投医”。“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和不足,党员干部亦不例外。在发现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时,党员干部千万别慌了手脚,乱“治”一通。找到症结,“对症下药”,才是“治治病”的上上策。

  化“活动精神”为“群众利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无形”化“有形”的本质是把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看得见”的利益。那么“看得见”的利益究竟是什么?也许是基层工作人员恪尽职守,办好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小事”;也许是领导干部高瞻远瞩,安排部署好单位部门工作;也许是政府勤政为民,颁布的一项惠民政策……只要党员干部始终心怀群众,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原则,踏踏实实做事,清清廉廉做人,相信经过时间的沉淀,一定会转化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

  思想、语言都改变不了现实,唯有我们的实际行动。也许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只要我们的党员干部坚持求真务实态度、保持为民清廉作风,“无形”终有化“有形”的一天,而那一天也将是教育实践活动“功德圆满”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