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再次强调“两个务必”的工作作风,要求全党同志不断学习领会‘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7月13日新华网)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以民为本的执政观念。群众教育路线,说到底,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尤其是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作为普通市民,衷心拥护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同时,更期盼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不走过场,取得实效。
一盼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
我期待党员干部作风扎实、工作深入。党员干部下基层、进社区、访农户,要主动摇下车窗玻璃,深入社区里巷,工厂车间、田间地头,访贫问苦、倾听民意、探访民情,少看汇报表演,多听民间俚语。只有说实话、议实情、干实事,才能让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接上地气,吸纳民智。
虽说党员干部考虑的是“大事”,市民关心的是“小事”。但是,普通市民关心的“小事”贴近民生,涉及的内容多是“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普通市民长期工作、生活在基层,对民生问题有着切身体会与独到的见解。因为民生问题与他们息息相关,他们比党员干部更有发言权,更有表达欲望;由于头脑中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普通市民在意见表达上更为直观,更接地气,更值得党员干部认真倾听、仔细研究。党员干部只有把普通市民的安危冷暖时刻记挂心头,从广大市民热切盼望的具体事情做起,尽心尽力帮助群众解决柴米油盐的实际困难,才能实践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民生内涵。
二盼压缩“三公消费”,把钱留给民生事业
“三公消费”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合理的“三公消费”有助于公务人员履行职责,但是“三公消费”如果被扭曲成了变相的福利,就偏离了正常的分配轨道。公款考察特别是出国考察访问演变成公款旅游,“南斯拉夫奶牛都认识中国人”俨然成了官场老笑话。公车消费演变成了攀比豪华公车与专车待遇,公车私用的新闻占据了大量媒体版面。公务接待演变成公款吃喝更是广为公众诟病。压缩“三公消费”,增加民生投入,这才是走的是群众路线。
为此,政府不仅要公开“三公消费”预算,还要健全监督体系,相关预算项目要征求公众意见,尽量做到科学合理,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与社会公平的检验。通过群众监督的力量督促“三公消费”回归合理水平。并且要严格监管预算外收入,杜绝“小金库”、“账外账”,从而把纳税人的钱更多投入民生事业。
三盼简政放权,打破吃拿卡要潜规则
行政审批项目过多过滥,不仅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给基层带来沉重负担,干扰民众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还是弄虚作假、形式主义、腐败挥霍的“温床”。泛滥的行政审批项目无疑应该精简。近年来,中央取消、调整了不少行政审批项目,但是某些人未必乐意接受权力缩小、官威减弱、利益缩水的现实,部分人心目中的权力情结、利益情结不大可能一下子烟消云散。
要从根本上打破某些人顽固的权力利益情结,仅仅从数量上减少行政审批项目还不够。政府精简有形的行政审批项目,从形式上简政放权相对容易;而要打破吃拿卡要潜规则,显然不能寄希望于党员干部良心发现。因此,加强制度建设,改革政府绩效评价机制,清理职能部门无形吃拿卡要潜规则。绩效评估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很有必要。如果基层群众、企业、服务对象对职能部门拥有监督权与评价话语权,且评价意见影响到党员干部政绩考核,党员干部的违法成本远高于守法成本。人人“称职”的公务员考核现状会有所改变,吃拿卡要潜规则也会逐渐发生转变,权力“瘦身”也不至于陷入反弹僵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收到简政放权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