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述评 / 详情
“黑暗童话”,恶搞文化的牺牲品
来源:四川新闻网黄齐超 发布时间:2013-07-17 点击率:417
“太可怕了!现在的幼儿读物延续了黑暗的传统!”14日,网友“lemurben”在微博中晒出一组丑小鸭童话故事:丑小鸭并没有变成美丽的天鹅,而是在离家出走后被宰杀,成为了“烤鸭”。该故事一出引发网友极大关注,截至昨晚8点,微博转发量达11752次,不少网友大呼:“接受不了!”(7月16日《武汉晨报》)

  童话,虽然用离奇的手法表现故事,却能给孩子带来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表现出了我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然而,最近出现的“黑暗童话”,擅改故事情节,颠覆了纯真童话表现出的“真、善、美”,成为名符其实的反社会作品。

  那么,谁给“黑暗童话”提供了滋生的土壤?或者说,“黑暗童话”的起源在哪呢?其实,我们很容易追溯它的起源,这个起源就是成人世界很热闹的恶搞思潮。现在是个开放和包容的社会,大家容易接受所谓标新立异的恶搞,也容易被一些爆眼球的恶搞所吸引,比如恶搞的四大名著:《三国痣》、《嘻游记》、《水煮三国》、《青楼买卖》。明知道这样的恶搞会冲击文化道德、思想认知、主流价值观等诸多内涵的底线,我们也能用宽阔的胸怀接受它们,毕竟我们是成年人,有足够的辨别力和强大的防“腐”意识。

  肩负着塑造童真、童心的童话故事,服务的对象是没有辨别能力和思辨意识的少年儿童,其内容和主题思想必须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然而,一些不负责任的改编者,连同黑心的出版商一起,为了起到爆眼球的效果,肆意篡改童话的内容,无视“黑暗童话”带给孩子的思想遗毒,殊不知,这样会毁了孩子们的“三观”。因此,传统童话被恶搞成“黑暗童话”,这就需要公众慎重对待了。

  可见,“黑暗童话”源自于成人对恶搞文化的容忍。这样说,我们在谴责那些不负责任的改编者和黑心出版商的同时,也应反思我们自己。事实上,每一个家长都非常反感这类童话,并担忧它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既然如此,我们不能把围剿“黑暗童话”的责任全推给政府,而是都应当配合协同文化部门,举报“黑暗童话”,让“黑暗童话”成为过街之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