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暑假了,你会做这样的一道数学神题吗?昨日,微博上出现一道小学数学神题,放倒众网友。有网友称,居然连题目啥意思都没看懂,笑称智商急需充值。这道奇葩数学题是,“根据节奏,写出乘法算式(一组拟声词):1.叮叮叮,叮叮叮;2.啊,啊,啊,啊;3.呜呜呜,呜呜呜;4.喵喵,喵喵,喵喵。”(7月29日《武汉晨报》)
神题,似乎并非“神”一样难见,不仅小学生会遭遇到,而且高校自主招生也会出现。华南理工自招的面试神题就是:怎么把斧头卖给习近平。喜欢出神题,估计有故意刁难的意思,但也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说,出现神题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神题遭遇的却是标准答案。
其实,有时候,我们之所以将一些题目当作神题,恰恰是因为我们多用成人的眼光去看题目,如果站在孩子的眼光去看,可能就完全不一样的了。就报道中的题目,其实并不难。如果把此题中的拟声词换成水果或者其他实物,以图示人,估计绝大多数能找出规律。但有网友称智商急需充值,恐怕还是先充值童心。
中国的孩子很不错,据某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但是想像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比排第二的印度多出1倍。但美国专家评论说,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像力却大大缺乏。无论是调查,还是我们所了解的事实,均表明,我们的孩子想象力并不强,创新能力同样是不强。其原因也不难明了,“中国孩子的创造力被传统教育扼杀了”。
出现神题也是好事,但神题是否有神一样的答案呢?“标准答案”,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词。在教育中,使用“标准答案”,有时候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步。《收获》编辑叶开说,她在上海闵行区就学的三年级女儿,就遇到过这样一道语文题目:“三国故事里谁最有智慧?”刚看完《三国演义》彩图本的女儿,很流畅地写下自己的答案——“孔明和庞统”,不料教师却给了一个大红叉,因为标准答案是“诸葛亮”,而写下“孔明”就是犯错。
教育需要呈现开放、创新的特点,这才能够培养出创造型的学生。教育也提倡多角度、灵活性地看问题,因此,学生不能被“标准答案”给束缚住。当我们真的脱离“标准答案”时,教育也会迎来新的时代气息,学生们可以自由发挥,可以通过碰撞产生新的理解,创新思维也就由此得到提高。
对奇葩神题,该给予宽容,如果不是题目出现逻辑错误,答案不是囿于“标准答案”,我们无妨将其当作是对孩子的思维训练,多出现几次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