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述评 / 详情
学生反对、家长支持的补课何去何从?
来源:四川新闻网刘凯玲 发布时间:2013-07-08 点击率:350
 

  随着暑假的到来,补课又成了学生和家长关心的事。7月6日,一名自称武汉中学的同学向记者反映:前两天我们学校搞补课,我们向市长热线投诉停止了,没想到家长都跑到学校门口要求补课。(7月7日《武汉晚报》)

  学生向市长热线投诉叫停了补课,而家长都跑到学校门口要求补课。这让学校如何是好?教育部多次发布“禁补令”,本来是希望给学生减负,还给孩子完整的假期,丰富他们的假期生活。市长热线也介入了,家长为何对“禁补令”不领情呢?

  对于禁止补课的问题,《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规范)》早有规定,教育部门对此三令五申。然而,一个尴尬的现实是:“素质教育讲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干得扎扎实实”。禁补令年年在发布,但是假期补课仍然屡禁不止,家长也对“禁补令”不适应、不信任。老师也说:“别的学校补课,我们的压力蛮大!”

  因此,在其他学校仍然组织暑假补课的大背景下,学校与家长对停止补课不理解并不难理解。因为在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的现实条件下,学习成绩是一名普通学生升学的通行证: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学生的前途和命运,也是教师身上一道难以摆脱的紧箍咒。学生成绩,还是教育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家长对学校进行评价不可或缺的硬指标。其他学校补课抓应试教育,某所学校因为市长热线的干预停止补课,老师与家长能不着急吗?不补课的学校能够独善其身,生活在“禁补令”真空中吗?因此,我认为,家长反对学校不补课,“禁补令”被误解与抵制背后的教育公平焦虑心态值得关注。

  在我看来,暑假成了“第三学期”,“禁补令”不受人待见既有学校急功近利、追求升学率的因素;也有家长的原因。只要补课市场需求存在,即使学校不直接在校园内补课。教师仍然可以采取变通的手法在校外开设补习班、兴趣班、培优班。因为家长普遍望子成龙心切,担心孩子输在第一起跑线上。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家长一方面削尖脑袋为孩子择校,另一方面会给孩子套上刻苦学习的紧箍咒,补课俨然成了家长的救命稻草。即使学校不补课,家长也不会让孩子整个暑假“闲”着。而且多数家长暑假根本没有时间教育孩子,他们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比“闲”在家里要踏实得多。学校不补课,家长仍会为孩子请家教或者让孩子参加各种社会补习班、兴趣班。从这个角度讲,家长反对学校不补课,其动机不难理解。

  更为重要的是,即使某个班级、某所学校、某个地区假期不补课,也难以改变考试指挥棒挥舞的方向。如果说补课剥夺了孩子的休假权利、增加了孩子课业负担的话,如果孩子升不了学,这对学生与家长也不公平。在优质教育资源尚未大众化、还在依靠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今天,孤立地谈禁止学校补课并不现实。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部门不仅要发布“禁补令”,而且要采取措施落实“禁补令”,不能听任部分学校架空“禁补令”。同时,当下的现实教育语境值得反思。如果政府推进教育公平动了真格,改革教育评价手段,改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改分数评价为综合素质评价,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营造公平、宽松的教育环境,应试教育氛围逐步被素质教育、公平教育理念取代,不仅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会减轻,“禁补令”也会获得教育公平原动力,赢得教育者、家长与学生的共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