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述评 / 详情
天价学区房是教育公平的大敌
来源:四川新闻网叶祝颐 发布时间:2013-08-12 点击率:319

  “这房子太小太旧,格局设计也不合理。但这是学区房,能卖上价格。”张女士住在北京海淀区黄庄中关村三小附近,这几天她一直在张罗售房。据介绍,她家这套一居室50平米,2000年购买时总价15万,现在售价350万。最近,记者调研发现,随着“幼升小”、“小升初”升学季来临,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紧张,北京、上海、长春等一二线城市中,名校周边的学区房交易火爆,价格水涨船高。(8月10日《瞭望》新闻周刊)

  政府本来已经划定了就近入学的范围。家长对政府安排的就近入学却不买账,去热捧天价学区房,人为制造新的“就近入学”,就连太小太旧,格局也不合理的房子因为对口名校也可以卖出天价来。很是耐人寻味。当然,学区房动辄数万元乃至10万、20万一平方米,显然不是普通人家买得起的。普通人家即便知道某片区对口某名校,恐怕也不具备一掷千金的财力,只能望名校兴叹。

  其实,学区房之所以被炒出天价,说到底,还是择校惹的祸。由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引发家长纷纷争抢名校周边的学区房,把学区房价格捧到高处不胜寒的地步。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语境下,教育部门禁止择校,但是由于学校布局、就近入学范围与公众就学期望值不一致,优质教育尚属“紧俏商品”,根本不能满足公众的需要,无法阻挡千千万万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种隐形择校并未停止。比如,户口空挂(为了让孩子上名校,有的家长甚至找关系落户公厕);学生把学籍挂在生源所在地学校,然后到好学校借读;再比如,公办学校打着公办民助的旗号,举办校中校、校外校,等等。

  虽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4%”的教育目标2012年已经实现,但是,用好教育投入比实现教育投入目标本身更重要。这不仅要加强教育经费审计,避免教育投入经费跑冒滴漏、被人中饱私囊;也要防止教育经费为重点学校锦上添花,不为薄弱学校雪中送炭。如果说大学有重点非重点之分的话,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不应有好坏之分。在义务教育投入的问题上不仅不能厚此薄彼,而且要对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倾斜,防止“名校更强”、“弱校更弱”。

  从教育公平与效率的角度讲,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要特别注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把新增义务教育投入向薄弱学校倾斜,但是,地方政府基于教育政绩的需要,并不愿意大规模投资薄弱学校建设,因为名校基础本来就不错,投入名校效果立竿见影,容易出成绩,而薄弱学校投入欠账太多,见效比较慢,地方政府往往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名校身上。由于名校与薄弱学校投入、发展不均衡,形成了薄弱学校门可罗雀、名校人满为患的教育失衡局面。

  虽说不少地区开展了学校标准化建设活动。教育资源经过整合补充,名义的重点学校被取消,薄弱学校的情况有所改观,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问题有所改观,但是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这既有硬件差异,也有师资力量与教育环境的差异。而一些地方谈学校标准化建设,大多像肯德基开店一样,倾向于给薄弱学校补充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与教育教学管理等教育软件配置成了教育均衡发展的软肋。

  由于教育评价机制单一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之间教师的物质待遇与事业发展环境也不一样。学校对优质师资多采取保护措施,甚至到处挖师资。造成师资流动困难,这也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一大壁垒。由于校际差异,优质师资难以向薄弱学校倾斜,形成了薄弱学校缺生源,“名校独大”的局面。

  对此,学校有私心,争相打造教育“航空母舰”,但政府决不能有私心,听任教育失衡加剧,而要在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上一碗水端平。如果政府热衷名校建设、忽略薄弱学校发展;教育失衡局面还会愈演愈烈。

  说到这里,我想起两则报道。一则是“日本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设施不相上下,学校间教师经常流动,由教育部门统一调配,家长不用为择学操心”。另一则是“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的“铜陵奇迹”。如果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孩子在家门口有好学校上,还有多少人热捧天价学区房,为名校热火上浇油呢?对此,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又该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