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语文教材中被奉为“经典之作”的散文《背影》引起热议,源于一篇被广泛转载的文章——“朱自清《背影》因违反交规被逐出教材”,随后这一报道被指为误传,仅是一位教授的“一家之言”。昨日,北京青年报记者向人教社求证,相关负责人表示确为误传,出版社并不会因为“违反交规”这一点去删除一篇经典之作。(5月20日《北京青年报》)
“朱自清《背影》因违反交规被逐出教材”,激起千层浪,却原来是虚惊一场,这只是独家观点,并未真正实施。其实,《背影》“被黑”已不是第一次,早在2003年时,某媒体就报道称“朱自清《背影》落选鄂教版教材”,实际上也是篇失实报道,该文章只是被调整到八年级上册,此次“因为违反交通规则被逐出教材”仍为误传。
朱自清的《背影》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所谓的违反交规,是吹毛求疵的说法。诚然,成为独家之说,也该是得到尊重的,但如果教材因此而将《背影》逐出教材,恐怕民意是不太赞成的。
时代在进步,教材的编写自然也要不断进步,会淘汰一些不合时宜的文章,这是很正常的,可为何公众对《背影》逐出教材如此敏感?关键的一点是教材选编文章,并没有尊重民意的“程序”,多是专家定下的。可教材对学生的意义重大,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现在的应试教育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其重要依据就是教材,而考试也多是以教材为载体。学生读得最多的也是教材。正因为教材的重要性,才会使公众对此很是敏感。特别是语文教材,每一次变动,均会有不同程度的反应。鲁迅的《风筝》从七年级语文教材中剔除,也曾经引起广泛质疑。
误传“《背影》被逐出教材”,这是在折腾民意,一方面民众有意见无处表达,另一方面却要被动接收教材变动的信息。正因为许多人存在着“中国式教材”情结,才会使教材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源头”。教材的编写和变动,不只是专家的“私事”,而是一件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公共事件,不能独缺“民意”这一关。其实,专家能力再强,也不能保证教材的质量,况且许多时候,专家在编写教材的时候,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或因政治正确,或因人际关系等等,影响到教材的质量。集思广益,永远都不会有错,或许民众的意见未必正确,教材的编写也存在众口难调的问题,但多听听民意,设置一个民意程序,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教材的质量不能不顾民众的意见,这一点应该达成共识。
当教材的编写或变动能够做到尊重民意,想必不会再有谣言,因为根本就没有市场。尊重民意究竟有多难?教材的编写为何总是唱“独角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