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述评 / 详情
大学之大不是教授“嘴巴”之大
来源:四川新闻网奚旭初 发布时间:2014-04-28 点击率:305

  东南大学推出专家教授近三年“新闻贡献率”排行榜。20位人文社科及理工科专家教授上榜。该新闻也引发疑问:作为一所985重点高校,为何要给专家教授“新闻贡献”排行?是务实之举还是浮躁之作?(4月27日《新华日报》)

  所谓“新闻贡献”,就是出镜与见报的次数。出镜与见报的频次越高,“新闻贡献”就越大。东大推出“新闻贡献”榜,据称是希望鼓励乃至倒逼更多专家教授积极发声,与新闻媒体沟通,为提升学校影响力作贡献。东大作为一所百年工科名校,专家教授在媒体上发声出镜,确能提高学校、学科乃至本人的知名度,但这种出镜与见报,首先应是有感而发,为专业而发,为学术而发,而不是为发声而发,为“新闻贡献”而发。要是为“新闻贡献”而发,那么这种发声就植入了浅薄、浮躁的基因,往住沦为炒作。

  术业有专攻,专家教授不是新闻发言人,不是宣传部长,不是媒体人士,他们的岗位是讲台书斋,专业是教书科研。非得让他们出镜见报,发声表态,高谈舆情,阔论民意,非其所长,怕是强人所难。因为专家教授的精深学养,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上当然也会有精辟见解,但正因有感而发,才会振聋发聩,如果只是为“新闻贡献”而无感也发,那么除了“贡献”“新闻”,只会留下一地鸡毛。

  宁静才能致远,浮躁无缘成功,辉煌总是诞生于冷板凳上。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皆淡薄名利,耐得寂寞,心无旁骛。谁也不会说仅凭耐得寂寞就能攀上成功巅峰,然而谁又能说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倘若专家教授总是被“新闻贡献率”倒逼,继而习惯甚至热衷于新闻发布会的聚焦,还能静得心来做上讲台、做研究、搞实验吗?还能在奔波利禄的同时创造出新的学术成果吗?

  这种担心,已不是空穴来风。这些年来,一些专家教授热衷于“发声”,揣着一份几年一贯制的演讲脚本,到处发表演讲,今天在这个高峰论坛发表演讲,明天在那个研讨会作学术报告,来去匆匆如同明星走穴赶场子,讲来讲去都是什么都能治什么都治不了的“万金油”。我们更担心,一旦出镜上报与考核挂钩,在指标导向下,这些专家教授除了“贡献”“新闻”,还会贡献什么?有至理名言曰:大学之大,乃大师之大,非大楼之大。而有感于“新闻贡献率”的登场,有必要再添上一句:大师之大,不是教授“嘴巴”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