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述评 / 详情
“无手机课堂”只是开始
来源:四川新闻网杨燕明 发布时间:2014-05-13 点击率:259

  上课可能会不带课本,但不会不带手机,聊天、玩游戏……课堂上,手机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打不倒的“第三者”。5月11日,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倡导学生上课前交手机,打造“无手机课堂”。(5月12日《河南商报》)

  学生与老师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地理位置上的距离,而是老师在上面讲课,而学生却在下面玩手机。有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中有网瘾的达到20%。在这样的境况下,无节制地使用手机玩游戏、聊天的学生,的确是大有人在。当手机成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第三者”,对其进行必要的约束与规范,让学生们回归课堂,显然是必须之举。毕竟,大学课堂的使命,不是玩手机游戏,而是学习必要的知识。

  如今,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倡导“无手机课堂”,显然是一种积极的应对。事实上,类似的活动并非第一次,之前,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西南大学、苏州大学文学院等院校,均开展了类似的课堂。这些行为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们更好地回归课堂,而不是沉湎于手机。对高校这样的举措,虽然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也应该点赞,毕竟,在很多学生是低头族,有手机瘾、游戏瘾时,倡导“无手机课堂”即便不能达成理想效果,也传递出一个信号:课堂上不宜玩手机。

  不过,对于“无手机课堂”,仍有不少人质疑,认为手机是智能产品,禁用或者倡导不用都是在开历史倒车。对手机而言,其最大的用处,应该是趋利避害,即堵不如疏,学校更应该去做的,是倡导学生正确对待手机。这样的说法,是对的,但在此事上,显然有偷换概念之嫌。一则,在有网瘾的情况下,有多少学生会听正确的道理?二则,“无手机课堂”仅限于课堂,如果要把手机当工具,或者正确地使用手机,课下不行么,为何非得在上课时间呢?

  事实上,在国外,也有不少学校在积极营造“无手机课堂”。据报道,在美国马里兰州格雷斯克里斯汀学校,校方规定第一次使用手机被发现,罚款105元(人民币);第二次,罚款210元(人民币),另外在校做2小时清洁;第三次,校长就要见家长了;情节严重的,还有可能被开除。这样做的效果,的确也很不错。至于“无手机课堂”能不能吸引学生的“心”,那是后话;但最起码,可以先把学生们从手机世界拉到课堂世界了。

  自然,“无手机课堂”也从来都不是一招鲜吃遍天的,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只不过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而已。当把学生从手机世界拉回到现实世界后,学校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如提高课堂质量,当前学生不停课,除了学生有手机瘾之外,课堂毫无意思也是尴尬的现实,那如何让课堂变得更加有吸引力也应提上议程,这样才能真正留住学生们的“心”;如培养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除了手机、电脑之外还有其他的兴趣,这样,他们才能走出手机瘾、电脑瘾。简言之,“无手机课堂”不是目的,让学生有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