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北京市政协发布的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报告显示,“小胖墩”和“小眼镜”数量持续攀升,脂肪肝、高血压等慢性病也现低龄化。对此,市政协提出将体育纳入高考科目,增加中考体育分值等建议。(3月19日《新京报》)
学生体质下降,是不争的事实,而体育进高考,也非首次听到。山东还早就开始“试验”了。其实,现在体育考试也早进入了中考,且各地的分数也不低,为何学生体质却未见变化。显然,考试不是提升体质的法宝。
造成学生体质差的原因很多。其一,是学校的原因。学校给予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和空间不足。据了解,中国学生学习时间之外能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的,大约在20%左右,美国在70%以上,日本在40%-50%之间。现在的学校仍然是应试教育当道,文化课时间排得很紧,虽然学校也有“阳光体育”,体育课也基本上让学生体育活动了。可学校的体育活动却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场地的不足。就在北京,也仅13.41%学校有400米跑道田径场地,其它地方就更惨烈了;体育教师不够,全国缺口30万。北京市小学体育教师缺额近1000人。有30%的中小学校没配备专兼职校医和卫生教师;课余的活动空间少,少得可怜的少年宫、体育馆也不是免费的活动场所;其二,家长不重视。在升学的压力下,家长的眼睛也多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愿意花钱让孩子补习功课,也不会让学生跑出去锻炼。
从体育入中考来看,弊病不少。为了应对中考体育,有些学校的体育课只练习长跑、实心球、立定跳远等考试项目,本应丰富多彩的课程变得枯燥无味。平时体育成绩的评定同样流于形式,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彻底沦为应试体育。体育如果进入了高考,“命运”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换言之,就是高考考什么,学生就锻炼什么。就像现在中考体育一样。
体育如果真进入了高考,这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更为不公平。本来,他们的场地就少,而体育教师也少,他们从小就得不到规范的训练。请问,他们拿什么去和城市的学生竞争?
体育如果进入了高考,考试的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腐败,体育考试不像文化课考试,可以通过电脑阅卷的方式规避“改卷作弊”,而体育考试则是面对面,要作弊,恐怕也不是绝无可能。
有些学生天生体质弱,如果体育入高考,他们可能就无望了。这对于他们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增强学生的体质,先解决体育设施问题,否则,只会形成新的“应试体育”,还会加重学生和家长的负担。让学生喜欢体育,这才是最重要的,可这是“应试体育”力所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