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住建部提出要对40个重点城市住房信息实时监控。到2012年,全国仅广州等6个城市宣布联网。2013年6月底联网工程扩展到500个城市。不过时间已过,联网依然“难产”。近日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6年内要实现全国住房信息联网。(3月17日《新京报》)
住房信息全国联网好处多多。首先,联网有助于楼市精准调控。通过联网数据,可以掌握房产市场家底,有关部门还能实现实时监测房地产投资的资金流向和楼市销售等运行情况,进而进行准确的统计分析,制定相关的引导措施。其次,实现全国住房信息联网,纪检部门能够对官员房产情况进行实时跟踪监督,将有效遏制“住房腐败”突发势头。
然而,就是这么一件有着明显好处的事情,进展却不尽人意。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当然不是技术原因,而是存在人为障碍。一些既得利益者成为了住房联网的最大掣肘。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力量。一是“因房而富”部分官员,他们肯定是极不情愿让房产信息“公之于众”的。二是依赖于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住房联网后,房价下降、房市低迷是大概率事件,这将直接影响地方财政收入,从而导致的阻力也最为强大。三是部门利益。目前,我国的不动产登记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量,他们联网的积极性也不高。
应该说,中央推进全国住房信息联网的决心是巨大的,方向是明确的。日前,国土资源部组建了不动产登记局,《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例》即将颁布,新的《规划》明确提出6年内要实现全国住房信息联网。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从顶层设计上为住房信息联网提供了组织保障、法律依据。
现在,路线图已绘就,时间表业已明确,就等攻坚克难了。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打破固化的利益藩篱必然面临诸多阻力。但骨头再硬也得“啃”,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用硬举措不遗余力的推进联网工作,按期高质实现住房信息联网,为房市调控提供数据支撑,从而更好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实现百姓“住有所居”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