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半个月,北京的小学便要开学,但山东籍在京儿童军军(化名)今年在北京上小学的希望已成泡影。按照北京市规定,非京籍儿童在京上学,其父母需办理“五证”后才能给孩子办在京上学的借读证。由于提供的暂住证达不到时限,且山东老家出具的无监护人证明是信笺纸手写被指不合格,军军的借读证明办不下来。为“补齐”合格证件,军军母亲韩美丽(化名)想到了办假证、买假章。8月9日交易当天,她被昌平区回龙观龙园派出所当场抓获。(《京华时报》8月15日)
有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外地户籍儿童在京入学,既然教育部门早有明确的规定,当然没有理由被“假章假证”浑水摸鱼。尤其对于公立教育资源而言,出于公平的考量,严查“假章假证”,也就愈发显得必要。如此看来,为了孩子入学“办假证、买假章”,毫无疑问属于违规行为,“买假章”更是涉嫌违反法律,被警方抓了现形,并提请批捕,也完全是咎由自取。对于其他期望钻类似空子入学的家长,相信也不乏震慑之效。
现实中,“买假章,求入学”,其实绝非个例,也并不局限于北京,国内不少城市的在小学入学环节中都出现了假证,一些城市的名校甚至不得不对入学证明的真伪投入大量的精力去鉴别。“假证”入学问题之严重,由此可见一般。不可否认,小学入学规则遭遇“假章假证”的拆招解招,无遗是对正常招生秩序的干扰与破坏。而对这一明显违反规则的行为,自然不应被放纵,而理应严查并确保一个都不漏网。
不过,有道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小学入学招生这事儿,何以竟惹出这么多的“假章假证”来,或许更有反思的必要。事实上,既然是义务教育的环节,那么,每个孩子其实都应该有上学的权利,这并不能因为他们的身份或出处而有不同。不难设想,假如教育资源能够根据需求充分供给(这需求当然也包括流动非户籍人口的教育需求),教育资源的分配也大体公平的话,“假章假证”又何至于会在小学入学招生这一环节中有了用武之地呢?
某种程度上,小学入学招生中遭遇“假章假证”蒙混过关,恐怕更多暴露的恰恰是基础教育资源的供给及其分配中的长期存在痼疾。正是缘于基础教育资源,尤其是公办教育供给与分配的不合理,不公平,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集中,公办学位僧多粥少,一些束手无策的家长,才不得不转向“假章假证”寻求最后的“突围”可能。这又何尝不是出于无奈,甚至是对于教育不公平的无言抗争呢?而对于这些使用“假章假证”寻求入学机会的孩子们来说,他(她)们难道就不应当抑或根本没资格获得平等的义务教育机会吗?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孩子的教育,“孟母三迁”的故事广为传颂。但若是“孟母”生在当代,麻烦恐怕远不止“三迁”。“三迁”之后已非户籍人口,又搞不定证件和印章的话,当代孟母们恐怕也不得不去淌“假章假证”这潭混水。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严查“假章假证”之余,恐怕更应看到“入学假章假证”背后的真需求与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