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读者向现代快报反映,扬州市宝应县望直港镇望直港村137亩农田,自2008年被政府违规征用后就一直抛荒。征地时非但没有土地征用手续,还找小 孩代部分村民在协议上签字。昨天,望直港镇副镇长周成健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承认读者举报属实。针对土地抛荒,该副镇长此前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 示,“地荒就荒了,有什么了不起,国家荒的土地太多了”。(《现代快报》11月4日)
既然计划常常赶不上变化,征地之后,是不是就能立马用于开发,的确也很难保证。无论是资金不到位,还是规划工期上的调整,“征地抛荒”很多时候也是情非得 已。至于当地官员回应称“地荒就荒了,有什么了不起,国家荒的土地太多了”,尽管不那么中听,但却未尝不是一句大实话。现实中,无论是开发商还是公共工 程,征地很匆忙,开发很淡定,其实是个相当普遍的现象。以至于征地之后,长年闲置土地引来附近农民偷偷复垦,更成了常见的奇葩景观。究竟被“征地抛荒”的 土地有多少,统计一下想必会是个惊人的数字。
尽管“征地抛荒”现象的背后,的确可能存在各种客观因素。规划的变动,对于开工能力预计不足,也的确超出了个别部门的控制力。137亩农田被“征地抛 荒”,也并不算多么怵目惊心的数字,在当地官员眼里,也绝非什么“了不起”的事儿,对此大惊小怪,倒是反而显得少见多怪。然而,相比“征地抛荒”本身,以 及征地各方的利益牵扯,对于“征地抛荒”现象无所谓与不经意的情绪,倒是更值得玩味。
某种程度上,“征地抛荒”之所以屡见不鲜、见惯不怪,土地开发的热潮之下,“征地”背后的巨大利益驱动,再加上缺乏起码的土地管理与制度约束,征地成为 “圈地”,利益驱动下的对土地资源的侵占,也就在所难免。在这一背景之下,不仅仅是商业开发倾向于“征地”最大化,因为征到就是赚到,即便是抛荒在那儿, 也不会有任何损失,随着城市化进程推动土地价格上涨,征地就算是抛荒,其实仍然利益爆棚。如此背景下,不顾资金限制与开发能力的局限,无所顾忌的征地,也 就并不例外了。而如此“圈地”运动的后果,“抛荒”其实是必然结局。而当“征地抛荒”几乎毫无成本,反而大有赚头,看似荒唐的现象却如同“皇帝的新装”般 热闹上演,也就并不意外了。而现实中,参演的主体要早已不只是开发商,大学新区、公共工程用地,“征地抛荒”的各种版本,背后其实是一致的利益算盘。
不难看出,只要“征地抛荒”可以毫无成本,还有赚头,这一现象就必然愈演愈烈,至于“地荒就荒了,有什么了不起”,也不过是实话实说罢了。而按理来说, “征地抛荒”本不该没有成本,“抛荒并赚着”更是有悖常识。依据《土地管理法》和《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土地撂荒一年以内,土地管理部门要依法对土地使用 权人征收一定闲置费,满两年未利用的,土地管理部门可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那么,这些抛荒的土地,究竟有没有严格执法,征地方又有无承受相应的罚则,也就 更需追问。
一言以蔽之,唯有土地价值真正从制度上被尊重,“征地抛荒”成为经济上的不可承受之重,“地荒了有什么了不起”的悖论才不会成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