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举行。一个看起来很沉稳的男孩代表参赛选手进行宣誓,他的一举一动时刻吸引着媒体记者们的眼球。他就是周浩。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这样的身份转变,就足以让人不敢相信。周浩这样做了,并且谈起当年的决定,“毫不后悔,很庆幸”。(11月17日《北京青年报》)
从令人艳慕的北京大学转学到一所技师学校,周浩的举动的确令人惊愕。周浩既没有疯狂也没有痴呆,而是用心地选择了自己喜好的专业。现在,我们还无法断言周浩的成功,但在笔者看来,他有挑选自己喜爱专业的勇气,无论他在这个道路上能否取得成就,取得什么的成绩,他都已经是成功的。
2008年,周浩考出了660多的高分,位列青海省理科前5名。他原本打算报自己喜好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但学校和家长都极力反对——这样的高考分数,不报清华、北大,可惜了。迫于外界压力,他选择了北大。然而,在北大的学习期间,他苦恼彷徨,一度休学。经过一段痛苦的思考,他说服家人,毅然去了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一名闪着耀眼光环的名牌大学到一所技师学院,身份的转变没有给周浩带来自信的障碍,他毅然觉得,“毫不后悔,很庆幸”。
且不说行行出状元的古训,也不说现在技工行业的高级技师很走俏,也不谈高校教育与市场人才不接轨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尴尬现实,单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根据爱好规划未来这一条而言,我们能做到多少呢?很多时候,当孩子说自己的理想是清洁工时,换来的多半是父母“没出息”的责斥,此刻,大家又作何感想?孩子的理想必须是高大上吗?
一所高中,如果高考突然出了一个高考状元,那么,学校的校长老师会组团劝告学生,一定要报清华北大,根本不会问清华北大里是否有学生喜欢的专业;而父母呢,大抵也是如此,因为他们在意的也是大学的“身份”高低,而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哪怕这两所学校没有孩子喜欢的专业。被清华北大录取了,母校有了宣扬的政绩,父母也有了炫耀的资本。可是,孩子呢?他们可能因屈服于别人的面子而苦苦地挣扎在自己不喜欢的专业里。
就世界排名而言,香港大学比北大靠前,因此,在内地考生父母眼里,港大更优于北大。2013年,辽宁文科状元刘丁宁放弃港大,回北大复读,因为在她看来,北大中文系更适合自己。之前,笔者比较佩服刘丁宁,现在,在笔者佩服的范围里有多了一个周浩。清华北大的确是盛名至极。但对于具体的学生而言,若没有自己喜欢的专业,清华、北大也不是一所“好”学校。
意大利文学家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吧。可是,有多少学生能不屈服于父母而坚持自己的爱好?作为教师或父母,我们应从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爱好和专业,给孩子选择适合自己发展专业的权力,而不必戴着有色的眼镜看待孩子选择的学校,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