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也不管你相信不相信,土地财政的确成为不少地方的主要依赖了。因为过于“热情”倒在土地财政上的官员,也的确不少见——四川省成都市政协原副主席周学文,在土地出让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贿赂;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宋勇进行权钱交易,帮助开发商低价拿地、免缴土地出让金,形成灰色利益链……因为“低付出、高收益”,并且在灰暗处生长,土地财政的确容易出现“权力寻租”的现象。
土地出让金,作为地方政府财政的大头,如今正成为各地的“唐僧肉”。在过去的13年间,土地出让金总额累计近20万亿元,但这些钱去哪儿了?谁都说不清。而据基层干部透露,土地出让金收了多少,用了多少,怎么用的,都是“一把手”一句话的事情。然而,因为相关信息不够公开透明,旁人对土地出让金的收支情况是不清楚的,不敢说一定有猫腻,但难免让人怀疑:这土地出让金的背后,到底有没有不能说的秘密?有没有贪腐迹象?这值得拷问。
或许,正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指出,对土地出让金收支和耕地保护情况进行全面审计。这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无论是一厢情愿也好,是事情真相也罢,公众希望审计风暴,能够医治地方的“土地财政病”。毕竟,土地出让金不应是监督外资金,各地必须将土地出让金的收支管理情况如实向人大报告,如实向社会公布。如此,才能减少土地出让金的收支弹性,压缩权力寻租的可能性。
就眼下来说,对土地出让金的审计风暴正在进行,这是公众喜闻乐见的。可以想象,各地经历过审计风暴后,接下来面对土地出让金的重点工作,应是在信息透明方面做出更多努力。毕竟,政府的财政透明,是最起码的底线。可以说,当高房价挤压民生,土地出让金“低付出、高收益”成为一种无奈的现实时,公众也希望各地对土地财政的迷恋,能够降降温。毕竟,土地财政降温,高企的楼市才有降温的可能。
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土地出让金不能成为一笔糊涂账,这就需要加强财政透明。就眼下来说,需要审计风暴,因为这是对土地出让金进行摸底的一种好办法,只有摸底了,财政透明才有了现实根基。但很显然,要想治本,仍需要问责风暴。在审计风暴过后,如发现问题,一定要对这一条利益链上的所有人进行严惩,须知,一个巴掌拍不响,有官员涉嫌反腐,就肯定有开发商的暧昧参与,要进行处罚,必须是一个都不能少。简而言之,对成为糊涂账的土地出让金,需审计风暴更需问责风暴,如此才能避免这背后的贪腐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