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述评 / 详情
上海小学新课本删古诗,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来源:四川新闻网杨燕明 发布时间:2014-08-27 点击率:302

  近日,记者对比上海市新旧一年级语文课本时发现,新的一年级语文课本不仅删除了旧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诗,7个单元45篇课文也缩减为6个单元40篇课文,识字量和写字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对于教材的变化,杨浦区语文教研员盖敏表示,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让师生有了更充裕的时间巩固课堂内容。而张江高科实验小学语文老师江晓雪则认为,删除5篇长课文对学生减负的效果会非常明显。(8月26日《新闻晨报》)

  这些年,关于教材的任何修订,都会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会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如教材修订增加了周杰伦的歌曲,教材修订删除了鲁迅的文章……这些都引发了不同程度的争议。可以说,就教材修订而言,删除一些文章为孩子减负,一些人则会说不能删除深刻;不删除一些文章的话,一些人又会说教材一成不变,不妥。教材增添一些流行元素,有人称有媚俗的嫌疑,不好;教材继续坚持自己的原则修订,则会有人称教材修订要与时俱进。

  可以说,教材的修订,无论是向左行还是向右行,都不可能令所有人满意。这看起来很奇怪,但也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毕竟,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所站的立场不同,他们的观点也会千差万别,有时甚至是矛盾的,这并不奇怪。毕竟,这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是拒绝“一言堂”的,那对教材修订有不同的声音,便不是教材修订止步不前的理由,而是教材修订要吸纳民意的动力。毕竟,没有完美的教材修订,只有完美的民意。

  这次上海一年级的语文新课本,将全部古诗删除,再次引发争议,这说明教材修订的确是“众口难调”的。就此次教材修订而言,支持者认为,一年级学习古诗,不过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孩子是不可能体味到那种诗意、那种意境的,只能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不是公众希冀的方式。不过,另一些人却并不赞同,他们认为,学习古诗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孩子即便不懂,死记硬背下来,对其自身而言,也是一种收获,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显然,这双方之间的争议,是很难达成共识的,也是很难调解的,因为这不是一个对与错的问题,而是一个理念的问题。甚至可以说,这是不同的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不同态度,有人认为传承应该从娃娃抓起,先“填鸭式教学”,再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但有人则坚持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理解是最好的导师、爱好是最大的动力,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要让他们对古诗培养起一定的兴趣,有点勉为其难了。

  可以说,对于不同的人对待传统文化——古诗的不同态度,在现实之中的确是没有定论的,只能寻求最大公约数,即充分征求民意,民意既要包括专家、教师的意见,也要包括学生、家长的意见。就如今上海市一年级语文新课本删去全部古诗而言,我们不妨宽容待之,毕竟,这更像是一堂对传统文化——古诗的传承课。可以说,此次教材修订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传承?是填鸭式传承还是爱好式传承,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或许这,才是此事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