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述评 / 详情
“中国家庭的幸福感”究竟来自哪儿?
来源:四川新闻网吴江 发布时间:2013-05-17 点击率:352
     5月15日是第二十个“国际家庭日”。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等机构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有1/3以上家庭感到非常幸福,四成受访者对自己的家庭感到“非常满意”,而在家庭成员关系中,最受关注和令人头疼的依然是婆媳关系,关系“非常好”的仅占1/4。(《人民日报》5月16日)

  平心而论,与幸福相比,所谓GDP与收入,其实都如浮云。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较之各种GDP数据、人均收入的统计,幸福感与幸福指数的发布,往往更容易吸引眼球。事实上,既然幸福才是人们的终极追求,GDP与财富顶多不过是通往幸福的路径,而且还未必是唯一路径,那么相比绕弯子的去关注后者,倒不如锁定前者来得更加直截了当。

  于是,当中国家庭的幸福报告新鲜出炉,自然会引来围观、参照乃至对号入座。按照这份报告,中国有1/3以上的家庭感到非常幸福,尽管非常幸福的比例并未过半,也绝谈不上大多数,不过,这一数据仍然引发了相当的质疑。从网友的回帖来看,更是不乏“被幸福”的哀怨。

  正如鞋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围观中国家庭的幸福报告,当然可以比对一下自家的幸福在其中的位置。但是,非要以自家的幸福感受,来质疑中国家庭幸福报告的可信度,的确难免“以小家之心,度大家之腹”。正所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幸福同样如此,不同的人,不同的家庭,对于幸福有着不同的需求和认知。因此,作为单个样本的个人感受,其实并不能随便用来挑剔报告中的结论。相比抽取16个城市,9604位成人才最终得出的调查报告,仅凭个人感受的质疑,究竟哪个更加公允可信,倒是不言而喻。

  不过,这份报告显示36.3%的受访家庭表示非常幸福,47.5%表示比较幸福,一般的占到14.7%,比较不幸福的有1.1%,还有0.4%表示非常不幸福。其中不幸福家庭所占的比例的确是凤毛麟角。那么,中国家庭的幸福感,真的有如此乐观吗?尽管调查采用了一对一入户面访的方式,而且涵盖了健康、人际关系、社会保障、社会公平感等诸多影响家庭幸福的重大因素,甚至连保证受访者性别比例、城乡比例基本均等都事无巨细的考虑到了。但是,假如单独考评其中的每一项幸福因子,无论是健康、人际关系,还是社会保障、社会公平感,恐怕还远谈不上完满,既然普遍的健康状况并不乐观,人际关系也难言宽松,至于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平,甚至还有着十分明显的不足。既然各项幸福因子都并不乐观,中国家庭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倒是多少有些令人费解。

  基于上述视点,幸福的确是一种综合感受,但中国家庭幸福感却不宜笼而统之。将幸福细化到每一项可评估的幸福因子,中国家庭的体验和感受究竟如何,或许才更有意义。而对中国而言,相比于乐观并满足于当下的幸福,更多的完善这些幸福因子中的不足与短板,也才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