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建议
核心提示
2011年底,我省GDP首次突破2万亿元,成为第8个迈入“2万亿元俱乐部”的省份,而四川人均GDP也突破4000美元大关。按照发达国家经验,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是一个分水岭,它表明这一经济体整体上进入了国际公认的“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模式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进入了追求生活质量的新阶段,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
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既要抓住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期的良好机遇,又要清醒地认识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按照我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的指导思想,坚定不移走“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经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着力解决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不断增强经济社会的协调性,使全体人民能够分享到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成果。
我省人均GDP达4000美元之分析
经济高速增长。受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技术进步日益加快和人口红利等多种因素影响,从2000年开始,我省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上升周期。虽然遭受了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我省干部群众化危为机、发奋图强,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我省经济保持快速平稳增长,“十一五”期间全省经济年均增速达到13.7%,2011年达到15%,GDP实现21026.68亿元。连续多年经济高速增长,使得经济总量盘子迅速扩大,成为人均GDP实现跨越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常住人口减少。常住人口减少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四川籍民工到省外务工人数不断增加。2000年,全省流出省外人员大约为600万人,到2011年约为1050万人。受流动人口增大的影响,到2011年,我省常住人口为8041.8万人,比2000年减少288万人。常住人口减少,降低了计算人均GDP时的分母,因此成为我省人均GDP实现突破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人民币升值。2009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益严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综合国际国内各种因素,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加强,因此,2011年人民币升值也是推动人均GDP实现突破的因素之一。
尽管存在多种因素,但总的来看,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主要是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这标志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面临分水岭如何借鉴国际经验
国际社会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往往会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分水岭,其经济社会发展往往存在较大变数。处理得当,通常会出现一个较长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反之,则可能出现经济震荡,徘徊不前,甚至倒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发达国家与拉美、东亚国家在相近的时期均实现了人均GDP4000美元的突破,日本、韩国和欧美发达国家成功跨越这道“分水岭”,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了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经济普遍保持了10年以上的高速增长,并很快实现人均GDP5000美元甚至10000美元的突破。而处于大致相同起跑线上的阿根廷、墨西哥、智利等拉美国家,由于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点,发展战略失误,直到2007年,这些国家仍然停滞在人均GDP3000至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
根据主要国家的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以后,经济发展和运行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发展既稳又快。发达国家在跨越人均GDP4000美元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年均增幅基本保持在3%以上,处于中、高速增长区间,且各主要经济体达到人均GDP4000美元之后,往往在1—4年之内迅速实现突破。人均GDP5000美元后,经济波动幅度明显减小,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明显提高。
服务业成为三大产业的主导产业。人均GDP4000美元后,美、日、英、法等国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明显下降趋势,产业结构重心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将逐渐取代第二产业而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超过60%而成为主导产业,产业结构呈现高级化。
消费需求居于三大需求之首。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时,英、德、法、日、新加坡、巴西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分别为80%、76%、73%、63%、61%和80%。
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从发达国家发展实践看,在人均GDP4000美元前,发达国家基本处于资源驱动经济增长阶段,而人均GDP4000美元后,发达经济体逐渐放弃 “以资源促发展”、“以市场换技术”、“以利润换资本”等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前期发展方式,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驱动逐步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成了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实力的主要载体。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步入后工业化时代,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后,企业规模逐渐扩大,大企业数量快速增加,跨国公司或企业迅速崛起壮大,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的主要载体,带动人均GDP迅速向更高阶段跨越。
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
目前我省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尽管人均GDP达到了4000美元,但并不能改变我省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的事实。就我省而言,经济发展还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偏低。201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5448.71美元,而我省人均GDP刚突破4000美元,折合人民币为26146.11元。
人类发展指数较低。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DevelopmentIn-dex)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0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的用以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根据有关资料显示,2010年我省人类发展指数处于中等发展地区,仅高于江西、青海、安徽、云南、西藏、贵州、甘肃。
贫困人口较多。我省是全国人口大省,因地域原因贫困人口相对较多,在摆脱贫困的道路上,我省一直在努力,贫困人口的数量从建国初期的4500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340万人。尽管成绩斐然,但我省贫困人口总量仍居全国前列。
经济发展与运行中诸多不平衡仍然突出。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都还存在诸多不平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社会发展水平较为滞后。随着我省工业化步伐的加快,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节能减排任务十分繁重,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瓶颈之一。
突破发展瓶颈的若干对策建议
提高创新能力,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建立和健全与科技创新活动相适应的市场机制,完善和落实创新激励政策,加强知识产权的实施和保护,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有效激发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重点优势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实施重点科技突破,围绕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促进我省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加大政府科技投入的同时,借增值税转型改革契机,积极鼓励企业和引导社会增加科技投入,逐步培育和发展风险投资基金;转换“技术引进”模式,把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形成自主创新与消化吸收、继承创新互动结合,在合作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良性局面。
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面对一般产能严重过剩的现实,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培育以新能源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以水电、天然气、重大装备、战略资源和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的优势特色产业。以生产型服务业、旅游和电子商务为重点,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
增强要素保障,保持经济高速增长。面对“十二五”期间能源供给存在较大缺口的形势,大力发展水电、分布式能源并加大节能降耗力度,开源节流,同时积极开展用能权交易,促进能源资源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弥补能源缺口;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克服土地瓶颈对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制约;积极争取纳入第二批地方政府发债试点,丰富政府的融资手段,降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调整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扩容建设资金。
大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体系。推进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实施全覆盖以及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稳定收入预期,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计划,降低居民的负担;通过增值计划对农民、城镇低收入群体进行补贴。稳定并规范金融市场,使我们有稳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进行消费选择。扩大住房供给,稳定房地产市场,使居民能够有余力增加其他消费支出。推动城乡商品流通体系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市场对接,一方面促进城市工业品向农村延伸,启动农村市场;另一方面,使农产品顺畅流入城市,增加农民收入,为扩大农村消费提供保障。
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
大力推进成昆二线、成贵铁路建设以及出川公路、水运等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实现货运“无缝对接”;通过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信用监督,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信贷、税收以及工商等配套政策措施,加大政府服务力度,为企业营造一个较为宽松的投资环境。按照合作、共享、多赢的原则制定区域经济合作政策,加快编制川南经济区规划,落实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推动川南各市、川渝沿边市县的互动合作。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密切与长三角及其他周边省区市等重点区域的交流与协作;充分发挥攀西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加快攀西开发,将其建设成为我省面向西南开放的前沿阵地。
加强资源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库兹涅茨曲线”显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人均GDP4000美元之前总体趋于恶化,在人均GDP5000美元后则可能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然而,我国当前的工业化远比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大,再加上过去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得我省节能减排的任务尤其繁重。这就意味着,在今后一个时期,要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型能源、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作者系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