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居民黄丹丹的心同样温暖。5月中旬,成都公布中心城区新增的27所公益性幼儿园,黄丹丹家附近便有1所,下半年,她的孩子将就近入读幼儿园。今年全省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将达400所,更多幼儿和家长将从中受益。这是我省实施民生工程的第六个年头,“办好群众最急最盼的事”,成为今年的鲜明指向。( 2013年05月22日 四川日报)
近年来,四川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基本职责,坚持实施民生工程,突出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根据《2013年全省十项民生工程实施方案》,2013年继续在全省扎实推进以“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民族地区帮扶、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民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工程,共10个大项75个分项。计划总投资1249.07亿元,较2012年计划投资增长15.7%。其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争取中央补助661.58亿元,省级安排204.7亿元,市(州)安排260.77亿元(含县〈市、区〉),银行贷款、投工投劳、个人缴费、社会捐赠等其他资金122.02亿元。
笔者感到,所有这些投入都是在去年民生工程计划总投资首次突破千亿元的基础上,再次大幅增加,而这一举措足以体现四川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基本职责。正因如此,在2013年,四川各地将把新增财力的50%以上投入到大民生中,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主要投向,大投入,大手笔,突出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就今年的“四川账本”来看,我们明显看到四川投入的“一增一减”(即,十项民生工程计划总投资在去年首次突破千亿元的高起点上,今年再次大幅增加,达1249.07亿元,较上年增长15.7%;今年我省预算行政成本支出占比为11.9%,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充分彰显了省委、省政府“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执政理念。而今年,四川十项民生工程已有超过六成的资金投向就业、教育、社保、医卫、安居等重点民生领域。就在4月初,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定新增8项保障和改善民生事项直接受惠群众新增数百万。
如此看来,四川在民生建设上动了真格、下了大力气,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民生问题,真正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正如长宁县新农合管理中心主任刘英感概道,“新增民生改善事项对症下药,抓住了要害!”
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指出,党和政府的全部工作必须以实现人民富裕幸福为根本目标,更好地为各族人民谋福祉。在笔者看来,我们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基本职责,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建设,突出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注重发展民生经济,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主要投向,加大民生投入。
正是这样,我们在实施民生工程建设中,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与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结合起来,与创新社会管理结合起来,改善民生进一步走向具体化、职能化、制度化,为民生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正像成都市那样,把交通先行、教育助学、就业促进、社会保障、扶贫解困、医疗卫生、百姓安居、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列为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主要内容,建立了民生建设专题汇报会制度。同样,内江市也建立了民生工程建设“倒逼机制”。
总之,我们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做好民生账,让民生工程建设更加惠及广大民众,共同描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民生蓝图,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