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述评 / 详情
最难就业年,国企能当“救世主”?
来源:四川新闻网吴江 发布时间:2013-06-05 点击率:376
 

  今年有700多万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昨天,教育部在官网上公布由国资委办公厅和教育部办公厅共同印发的《关于做好2013-2014年国有企业招收高校毕业生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国企力争招收高校毕业生人数高于往年。通知要求,国有企业要根据未来3-5年的企业发展规划,加强人才储备工作,在现有招聘需求的基础上,合理扩大招收规模,力争招收高校毕业生人数高于往年。(《京华时报》6月4日)

  “史上最难就业年”,总算是等来了解困援手。国资委与教育部共同发布的这则通知,在这个严峻的就业季,可以说是在阴云密布的就业天空中划出了一道曙光。既然国企将扩大招收规模,招收毕业生人数也将高于往年,这无疑有望很大程度上缓解当下的就业困局。倘若国企能够在这个严峻的就业季中该出手时就出手,充分发挥自身的就业吸纳能力,或许“最难就业季”也不过是只纸老虎,完全有望迎刃而解,并安然度过。

  平心而论,面对困局,国人向来讲究“有钱出钱,没钱出力”。对于当下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困境,即便私企可以有自己的小九九,不能强求人家逆市招人,但资本来自财税的国企,则理应有更多的担当。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部与国资委联合发文要求国企扩大毕业生招聘规模,在这个就业压力严峻的季节,要说并无不妥,甚至还来得恰是时候。

  诚然,就业市场的确并不十分刚性,甚至还或多或少有着海绵效应。假如说私企更多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在人力成本上往往锱铢必较的话,那么,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以及大型国企的招聘指标,则并不那么严苛。这些单位的招聘数量与名额,往往更多是自上而下的下达或分配。既然如此,最严峻大学生就业年,似乎也只需国企出马,多吸纳一些,便可从容应对。而国企扩大招收规模,多半也不会招了白招,更不会因为多招了人而吃亏。事实上,国内其实一直就执行有大学生就业补贴政策,一些大中型企业招聘应届生,可以直接获得财政补贴与税收减免,国企力争招收高校毕业生人数高于往年,只需延续上述政策利好与激励机制,国企看来完全有望成为“最严峻就业年”的救世主。

  然而,就业终究是个市场,其容量也终究只能由供需来决定。因此,行政化的下达招聘指标任务,非市场化的就业补贴政策,其实注定不可能真正意义上消化就业需求。尤其是放在部分央企的业绩下滑,甚至出现巨亏,严峻的经济形势与市场环境下,一些国企自顾尚且不暇,更遑论为大学生就业解忧了。至于另一些国企的垄断利润,多半也不会心甘情愿的拿出来分享。而所谓就业补贴政策,同样难免“肉包子打狗”。例如,一家多年来一直是大学毕业生招聘大户的大型企业,近期由于业绩拖累而裁减人员,之所以另一边照样对大学毕业生来者不拒,当然是缘于补贴政策的利好。只不过,一边招一边裁,显然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就业困局,而从其裁减的人员来看,恰恰是招聘的新人更多中招。国企扩大毕业生招聘规模之后,假如并不能顺利消化,就了业的毕业生,会否转瞬面临裁员尴尬,也就绝非杞人忧天。

  基于上述视点,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国企扩大招聘规模,似乎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过,行政化的思路,非市场的补贴政策,不仅偏狭,也从来不可能真正制造出吸纳就业的海绵。真要释放出就业利好,倒是更需压缩行政权力,开放市场竞争,让更多中小企业有机会进入更多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