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国校友会网发布最新高考状元调查报告,状元们在职场上表现远低于预期,除学界和文学界已出现少数几位“职场状元”外,大部分状元的职业成就并不突出。(6月17日《京华时报》)
这个调查结果,很是耐人寻味。因为是大部分高考状元昙花一现,因此其警示更有普遍意义。我们不会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态去看状元成了流星,然而因为七成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销声匿迹”,无疑更有着深刻的原因。归纳梳理,主要的因素大致有两条。
一是成为高考状元有很大的偶然因素。在悠悠万事,分数惟大的评判标准下,是不是状元必须以分数论。状元与否,只是一分之差。然而一分能说明什么呢?也许拼错了一个英语单词,也许疏忽了某个演算步骤,更也许漏掉了几个标点符号……然而就是这本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一分,在把一个人推上“宝座”的同时,也架在了火上。对许多人而言,“泯然众人”并无特别之处,而对于高考状元来说,则是“失败者”——社会对状元另有价值评价体系,而事实上这个评价体系是强状元所难。
第二个因素,是高考状元本身往往高分低能——这既是应试教育本身难解的悖论,也是应试教育背景下状元逃不脱的宿命。“育能”需要素质教育,分数则是被淡化的,而现行的教育体制则只以分数论胜负,只以“育分”为目标。在应试教育的“一统天下”,要想胜出,成为状元,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是成为“考试机器”。成为“考试机器”的代价,则是放弃一切可以提高非智力因素即情商的机会,而在题海中载沉载沉。无数次模拟考试,无数次自我摸底,只为找出哪儿丢的分,然后“对分下药”,再做无数次强化训练。在“认分不认能”的应试模式下,高考状元实际上是以能力的牺牲去换取了分数。
而更发人深省的是,与高考状元大都成“流星”形成鲜明比照,许多中等生乃至“差生”走上社会则后来居上。一个“高开低走”,一个“低开高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社会需要的是“能”而不是“分”,于是那些“分”多“能”少的状元,走向职场后捉襟见肘。而作为“育分教育”客观上的弃儿,中等生、“差生”却在“被弃”后的自由发展中培养了情商,在天长日久得到了竞争中胜出的“本钱”。触景生情,我们也不难明白,为什么每年都有一些“高考状元”会被哈佛、洪堡等世界一流大学以“素质不合格”的理由拒之门外。
高考状元大都成“流星”,再一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测和评估教育现状的座标,既是对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一个警示,又是对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深沉呼唤。我们的学校,应抛弃现行“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观念,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减少“高分低能”现象。可以断定,素质教育不冒出的“状元”,才是真正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