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近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当前国际人才竞争越发激烈,必须以更加灵活的政策和机制积极参与竞争。(6月6日《人民日报》)
有道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既然如此,人才的流动本就是一种常态,无论是从人才的自我发展,还是人才资源的最优配置,“人往高处走”,其实都是不可逆转的大势所趋。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人才流失”,骨子里仍然不过是一种人才的流动。只不过,当人才流动一不留心跨了界,也就成了“流失”。而那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甚至“墙内开花,墙外摘果子”的滋味,当然不免苦涩甚至纠结。
事实上,21世纪什么最值钱,“人才”二字,几乎人人都能脱口而出。于是,当科学与工程领域出国人才的滞留率平均高达87%,相当于出去了10个,回来的连2个都不到,这样的流失比率,中国顶尖人才流失数量居世界首位,自然绝非夸张。而按理来说,既然最值钱,理应最珍惜,最呵护。顶尖人才作为人才金字塔的塔尖,理应获得足够的呵护与珍惜才是,相比拼了命的招商引资,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的去发展低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想方设法留住最值钱的顶尖人才,无疑才是更精明的选择。
不过,话说起来容易,但能否做得成,则往往是另一回事。尤其是放在人才流动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各国人才竞争愈益激烈,顶尖人才更是成为争抢的香饽饽这一背景下,要想留住人才,显然不是仅凭老一套人事策略中的“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抑或“感情留人”这三板斧便能轻松搞定的。事实上,在吸引人才这事儿上,待遇固然不可或缺,但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平均收入还远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吸引顶尖人才上,国内的确已舍得花大价钱,国内一些人才政策所开出的待遇,一些海外延揽人才的待遇允诺,甚至已超出了国外的待遇,然而,即便如此,却仍然难阻顶尖人才的流失,个中原因,又何在呢?
“人往高处走”,但要想真正成为让人才心向往之的“高处”,显然不仅仅是待遇高了便算足够。假如不能真正意义上尊重人才,并让他们拥有相对独立自由的空间,甚至顶尖人才回国之后,仍然不得不受无处不在的体制束缚,不仅要向各类行政首长低头,甚至连科研与工程也要一切唯政绩马首是瞻,那么,再高的待遇,也注定难以成为让人才向往的“高处”,顶尖人才的流失,倒是很大程度正根源于此。
最后,还值得一提的是,当下国内一些延揽顶尖人才的政策,甚至有剑走偏锋之嫌。一些地区只要是符合资质的海外人才回国承接项目,往往便大手笔许诺以上千万的投资,缺乏约束的资金允诺,必然引来投机者。这类项目最终打了水漂,甚至成为以“海龟”之名骗取投资的骗局,也就并不意外了。而这与其说是吸引顶尖人才,毋宁说会让顶尖人才更加避而远之。
一言以蔽之,顶尖人才流失量世界第一,当然不失为一记警钟,但如何扭转这一颓势,顶尖人才会往怎样的“高处”流,或许更需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