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述评 / 详情
必须对“加价打车”说不
来源:四川新闻网奚旭初 发布时间:2013-05-09 点击率:340
    近日,上海市交管部门就接到了数起有关“加价打车”的投诉,其中一起更是引人关注:乘客在使用打车APP时根据软件引导加价抢车,到达后又反悔,引发纠纷。使用打车软件,司机与乘客通过手机确认,双方均有对方手机号,于是司机发动家人将乘客手机打爆。(5月8日东方网)

  所谓“加价打车”,就是多给钱,除正常车资外,加付10元、20元或更多“小费”。去年以来,“加价打车”软件在一片争议声中登场,一步步渗透到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出租车行业中。然而“加价”行为仅为乘客与司机间的口头协议,只要协议一方“毁约”,就会产生纠纷。目前因“加价打车”引发的投诉,虽然总量不大,但在口碑较佳的上海出租车行业内,已是相当显眼。不过,既然乘客为打车而“加价”,反悔应是小概率事件,因此尤值得议论的,恰恰是“加价打车”本身更是对其它乘客的“隐性侵害”。

  与其说给“小费”是“加价打车”,不如说是“加价抢车”。“加价打车”的逻辑,就是谁钱多,谁优先坐车。由此可见,“加价打车”对于出租车行业而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非司、乘纠纷这么简单。出租车与地铁、公交车等一样,也是城市公共交通的组成部分,承担着一定的公共职能,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作为准公共服务,其显著特性之一就是对服务对象一视同仁,在“僧多粥少”时,遵循先到先得原则。然而“加价打车”或曰“加价抢车”,司机依照“加价”多寡来挑拣生意,以而颠覆了公平的游戏规则,也破坏了正常的出租车行业秩序。

  事实上,不少市民已对“加价抢车”有了切肤之痛。有市民反映,申城街头一些出租车亮着“待运”灯却不理会扬招,自己只能眼睁睁看着一辆辆出租车疾驰而过──对这些拒载的出租车你甚至无法责其为“拒载”,因为目前对于“拒载”的解释是指司机停车询问后拒绝载送乘客,而现在干脆连车都不停,唯一的解释是这些出租车奔“加价”而去了。因为利益所诱,一些司机甚至连正规的电调生意(出租车预约服务)也不愿打做,因为电调费一次只有4元,而“加价”则可讨价还价,,甚至坐地起价。

  价高者得,这从一般意义上讲,符合市场交易原则。然而交易原则不能简单地移植到公共服务领域。否则,在利益驱动之下,公共服务的方向就会偏离,结果必然是“认钱不认人”,剥夺了公众平等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而更大的后患是不仅败坏秩序,而且腐蚀人心。试想,赚惯了“灰色收入”,司机还会有规则意识吗?还会心安理得地赚“阳光下的利润”吗?从这层意义讲,我们必须对“加价抢车”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