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述评 / 详情
为“劳动光荣”注入新的活力
来源:四川新闻网黄齐超 发布时间:2013-05-02 点击率:309

  提到“五一”,人们就会想到“劳动”,就想到了“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光荣”的口号。然而,面对非劳动性收入在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劳动者权益保护难以到位的现象,劳动的光环似乎正在褪色。一位在饭店打工的女服务员对记者采访她如何看待“劳动最光荣”时苦笑:劳动最光荣,劳动者也最苦啊!像我们临时工,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每月工资只有1200块钱,哪里能体会到光荣?(5月1日新华网)

  劳动最光荣,这个信念伴随住我们几十年。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步伐的加快,底层劳动者的收入分配比例没有提高到相对应的地位,他们的权益难以得到有效地保障,劳动光荣的光环,似乎在一点一点地褪色。这样的现实下,我们必须为“劳动光荣”注入新的活力,让“劳动光荣”再次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剂。

  首先,与非劳动性收入在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基层劳动者收入的提高不成比例,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劳动者的生存,也必然危及到劳动者的尊严和光荣体验。就像在饭店打工的女服务员,劳动强度可想而知,但他们的劳动报酬却低得惊人。相反,一些国企的中、高层领导,文艺界的明星,偷税漏税的私营企业主等等,他们的工资收入,远远高于他们所付出的劳动成本。如此,立法推动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就十分有必要了。

  其次,加强对用工单位依法监督,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各地都提高了最低工资下限,但一些地方没有严格执行,所以就出现了“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还有一些用工单位想方设法地克扣劳动者的工资,而劳动者怯于被炒鱿鱼而屈服于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比如苛刻的规章制度,比如年薪假的淡化,比如不合理的加班,比如高温补贴缺斤短两,等等。因此,领导保障部门必须切实担当起劳动者的“娘家人”这个责任,积极主动地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最后,各级政府应加大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增加蓝领在劳动者中的比例,增强他们的技术含金量,为提升工作增加资本。底层劳动者抱怨工资低,却忽略了自己没有知识没有技能的基本前提,这样一点,对整个用工环境而言,都是一个短板。技术工短缺,导致了用工单位“高薪招不来中意的技术工”的景象,我们不能不反思。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唯有政府和劳动者共同努力,打造平等的劳动环境,给“劳动光荣”注入新的活力,才能让“劳动光荣”理念的归位,才能真正让劳动者过上有尊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