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10月26日开始,位于昌平区沙河的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因学校管理层纠纷,致该校千余名学生被迫停课。市教委民办教育处表示,已经约谈校负责人,尽快复课。(11月10日 京华时报)
随着中国社会各方面的进一步开放,高校也进一步走向社会化进程,民办高校一度呈现繁荣景象就是明显的标识。民办高校增多反映了改革开放过程中一部分先富起来的热心人士关注国人教育的热情,也反映了中国改革在高等教育上的深化。民办高校也在中国人才培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
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给民办高校带来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发展机遇,民办高校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得到较大的发展,甚至有的民办学校办学规模和师资力量与部分地方公办学校并无多大差别,部分民办高校在少数专业教学上取得领先地位。在教学能力上呈现出不同专业,不同领域教学能力的参差咬合状态,这也是一种互补的状态。
当然,总体上,当前民办高校办学能力相比公办学校来说仍然有较大的差距,“民办”、“公办”等词汇也曾一度成为人们区分高校质量的标签。目前,“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区别关键不在于是谁办学,归根结底是办学者实力的差异。办学者的实力主要体现在经费、教学管理能力、师资队伍、以及政策优势上。公办学校在这些方面往往有着先天的优势,以至于在现阶段公办高校看起来要比民办高校成熟得多。但是,民办高校依然有其自身的优势。
其一,大多数公办高校尽管综合实力较强,但普遍难以摆脱专业设置“多而全”的思维局限。扩招使得公办学校越来越大,教学上显得“过于笨拙”而精力有限。民办高校在这方面则有其天然优势,较少的专业设置以让其有机会更能够精益求精,从而培养出精细化人才。
其二,尽管教育改革持续深化,公办学校长期囿于行政管理体制,使得部分公办学校管理难以突破开放的思维格局,不利于使得公办高校融入持续市场化、社会化的国内、国际环境。然而,民办高校大多是社会化、市场化的产物,与时俱进、反应灵敏,能较快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能迅速使其办学方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紧密契合。
其三,在师资待遇上,传统公办高校老师工资待遇多由财政支持,其给教师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稳定体面,弊端在于过于死板,哪怕是最微小的工资调整都有经过漫长的审核程序。在这方面,民办高校则以灵活调整工资福利结构得以吸引最急需、最前沿的教学人才。
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在这个背景下公办高校群是主战场,却也离不开民办高校的配合。民办高校既能够“消化”国内广大生源,也能够持久探索先进的专业方向,跟进社会市场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尽管公办学校综合实力较强,有着更多的机遇得以与世界一流的高校竞争逐鹿,但随着竞争的市场化、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民办高校若得以更好发展,也将会在竞争擂台赢得一方席位。
总之,笔者认为,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国内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打造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别忘了加强民办高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