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述评 / 详情
体制内工作“遇冷”是择业观的进步
来源:四川新闻网林芝 发布时间:2015-09-14 点击率:223
    长久以来,“体制内”就业牢牢地与“稳定”一词联系在一起,也因此成为众多年轻人竞相追求一份体制内工作的原因。然而近些年来,就业环境向着宽松、自由、多元的方向发展,体制内外就业的区别似乎正在一步步变小。(9月14日 中国青年报)

  谈到“体制内”、“体制外”这个话题,笔者颇有兴趣。以往看来,“体制内”就意味着“稳定”,代表着“铁饭碗”,即使社会行业再怎么动荡,那能够跻身于“体制内”工作,就大可不必为“饭碗”担心。而体制外的工作有体制内所不具有的优势,更看重员工实力和业绩。不过,体制外不同工作之间相差甚远,有的小企业虽然暂时工资高,但是五险一金都缴不全;而有些大外企虽然保险齐全,但结构森严,往往也像体制内一样难以晋升。不管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如今看来已经没有什么质的区别,所以以前向往体制内的人不再迷恋进入体制内工作也是一种择业观的进步。

  在中国青年报的这次调查中受访大学生认为,体制内工作的优点,首先是岗位稳定,没有重大问题一般不会被炒鱿鱼;其次是收入稳定,一般到了某个等级就不会再往下调了;最后是工作时间稳定,额外加班少,该休假的时候可以休假。不过如今的现实状况是,体制内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基层的工作人员其收入少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稳定的收益不能满足人们生活成本的时候,那这个稳定就不会那么有意义,也不会对人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人们对体制的重视程度降低无疑是一个好现象,这说明年轻一代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更看重个人发展,更考虑自我的兴趣和理想。可见,体制内工作“遇冷”是择业观的进步。

  人才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大学生都是潜力股,他们在考虑就业问题时,首先应该就自身兴趣寻找相关的行业,了解本行业中各种就业机构的工作特点,包括收入、压力、氛围环境等,对比一下自己的爱好和需求,进行选择,因为这些东西真正关系到未来的生活质量。梁簌溟先生说过“人要处理三个关系,人和物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以及人和自己的关系”,这个逻辑放到个人职业发展中来看,也是适用的。一个人在一生的工作中会经历这样的历程,所以要长远考虑、立足当下,看当下自己能做什么。一蹴而就显然是不现实的,不断选择,就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只有不断处理问题才是生存发展的路径。应该把找工作、工作都看成是一个过程,把每一次都当成一个成长锻炼的机会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