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师兄”正在俯冲。根据四川省畜牧食品局《2013年4月生猪价格和生产监测情况》反映,从2013年1月中旬以来,出栏肥猪均价从17.2元/公斤的高位,价格急剧下跌到目前的13元/公斤左右,不仅价格跌去20%以上,而且生猪价格和玉米价格比值两年以来首度跌破5:1,超过了盈亏平衡点5.5:1,生猪养殖户已处于亏损状态。猪价下跌,消费者受益,CPI好看,养殖者悲情。于是,陕西、广西、重庆等20个省市政府已开始猪肉收储工作,以稳定猪肉价格。
猪粮安天下。政府采取收储在内的宏观调控措施,保障生猪养殖户的利益当然很重要。粮贱伤农,肉贱同样伤农,有一种观点合乎逻辑,即如果放任价格一直下跌,养殖户为降低亏损,会不得不减少家猪的养殖数量,甚至主动宰杀家猪,这又将造成猪肉价格进入上升周期后,价格上涨更为猛烈。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为维护养殖业者利益,熨平猪肉价格幅度,近年来,政府采取收储、补贴等多种宏观调控措施以稳定猪肉价格。政府的调控适逢其时、体现关切、慰及民生,当然值得赞赏。
猪价有周期。同时也应当看到,中国生猪价格暴涨暴跌已是客观规律,1996年下半年至1998年上半年、2003年下半年至2005年上半年、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2011年上半年至2013年1月,都是猪价的上涨周期,其他的时间则是下跌周期,有学者研究得出结论“平均38个月经历一个涨跌周期”。正所谓“棍棒打不倒经济规律”,政府力量虽然强大,也必须顺应市场规律行事,否则善良的政策措施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违反公平公正的市场规则,降低市场主体的风险意识,带来更多的社会争论。
市场主体有能力。目前我国猪肉养殖业早已不是曾经的一人一猪、一亩一猪的“散户时代”,由于家猪饲料行业的大发展,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养殖设备的现代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看重猪肉的“刚性需求”、社会的“消费升级”,巨资投身生猪养殖业。2009年网易下浙江省湖州市1200亩土地“养猪”;2012武汉钢铁集团声称投入390亿养猪;据统计有30家上市公司参与生猪养殖行业。当规模养殖户在市场中的比例越来越大的时候,生猪养殖户整体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也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当相信市场,相信竞争,做好“仲裁者”,当好“守夜人”,允许通过有序充分的市场竞争淘汰失败者,产生品质高、价格好的生猪规模养殖大户。
规则更重要。当前政府的重心是严格市场竞争规则,监管生猪养殖行为,确保食品安全信心。本轮生猪价格下跌如此猛烈,受禽流感影响相当严重。禽流感尚未结束,消费者难免杯弓蛇影。不过,消费者信心低迷的根本原因,还是多年以来反复遭遇食品安全问题,虽然相关责任人都受到了处理,但治本之策未见成效,市场规则缺乏公信,于是,一旦出现类似问题,第一选择都是用脚投票,回避相关食品,在目前的生猪价格下降周期中,这是进一步加大猪肉价格下跌幅度的重要因素。
严格规则比稳定价格更重要。政府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健全生猪市场竞争规则,完善市场监管手段,强化养殖监督措施,通过全面高效的监督保障食品安全,增强消费者信心;要及时回应社会质疑,切实作出公开回应,维护政府公信力;对生猪养殖中的违规行为,要及时作出处置,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惩前毖后,以儆效尤。
据统计,中国每人一年吃掉38.7公斤猪肉,位居世界第四,如此庞大的市场,一旦出现信任危机,后果不堪设想,严格生猪市场规则,时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