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入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评出的2013年世界大学排行榜的400强,这有人欢喜有人愁。有人羡慕嫉妒恨,认为这是武汉理工大学这些年从国外引进了一些领域的专家,提升了该校的国际影响力;也有人言阴谋论,称肯定是买的;还有人对其进行追捧,称这有多重启示,如高校评价方式的多元;如高校应坚持自己的特色,不要盲目追求综合型大学,而应主打自己的招牌专业……
对于武汉理工大学进入世界400强一事,网络的舆论生态,就是一副现实的百态图。网友的态度鲜明,且观点各异,要么就是捧杀,要么就是棒杀。棒杀者以阴谋论来诠释;而捧杀者则借题发挥,对当前的高校教育生态等问题,进行严厉的批判,并以武汉理工大学为范本,坚称一所大学应该有自己的坚持与原则,应有自己的“独立精神与自由情怀”,等等。无论何种解读,皆是一种民意的呈现,没有高低好坏之说,只是一些共识应建立在评判之上。
无可否认,武汉理工大学在我们传统的高校排名榜中,序位不可能太高,毕竟其不是“985院校”;但是在国际知名的《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的排行榜中,其又高居世界400强,位列中国前十。这两种评价本身,是有一定出入的,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相左的。但这本身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也不值得过度解读,毕竟,不同的评价体系里,得出不同的结论,是显而易见的事情。那武汉理工大学在两个评价体系里的坐标有极大出入,便不难理解。一个很浅显的例子,便是我们的评价,重视论文数;而国外的评价,却重视论文引用数。类似的参照系有别,必然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因而,对武汉理工大学进入世界400强一事,最理性的态度,应是不棒杀也不要捧杀。我们对这所大学入围400强的各种情绪流露,足见多元评价体系,仍未深入我们的灵魂深处,仍未像呼吸一样自然。但事实上,一个社会的多元评价机制越多,越能促进这个社会的多元发展,社会如此,高校亦然。若有一天,我们对各种排行榜不再那么迷恋,对于一所高校不同的排名反应也没那么大,那说明我们的多元评价体系,才真正建立起来,如今,离社会评价的多元化,仍有一定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