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昨结束,共有超140万人通过报名审核。记者采访了从事公考培训的中公教育。业内人士称,家长逼孩子考公务员,在富裕家庭尤为盛行,不少浙商把孩子送到培训班参加封闭训练。(10月25日东广新闻台)
“国考热”不仅表现在报考者众多,而且还反映在报考者身后的社会阶层广泛,既有面广量大的草根家庭,还有创业有成的老板家庭。从这个层面考量,“国考热”更像是一面多棱镜,从多个侧面折射出社情世相。论及“国考热”,总是将原因归于薪酬福利的诱惑。公务员这个“饭碗”不但是最有保障的“铁饭碗”,而且是最值钱的“金饭碗”,薪酬优厚、福利分房,不会裁员,退休后养老金也能以一顶三,而放眼各行各业,有哪个行当可与公务员作“性价比”?然而发人深省的是,不会关注工资,不愁住房,不在乎福利的老板家庭,居然比草根家庭更在意子女参加“国考”。
这些年,舆论没少呼吁年轻人投身创业。创业之魅力,对于已经事业有成的各路老板而言,无疑更有切身感受。然而偏偏是这些本该最理解创业的老板家长,却最反对子女“下海”,逼孩子考公务员逼得最厉害。这些家长的取弃,恰恰说明,创业环境不尽人意。老板们们在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打交道的时候,常被隐形障碍的“玻璃门”、明迎暗推的“旋转门”等弄得身心俱疲。办个审批,磕头求人,甚至遭吃拿卡要。前不久央视披露的江苏丰县一个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办一个营业执照,跑了11次还未办成——这样的例子,又会把多少有创业意愿的人吓退?另一方面,老板家长让子女考公务员,也有“深谋远虑”,就是希望孩子进了官场,借权力助家族的事业一臂之力。老板们对权力既厌恶又膜拜的心态,更深刻地凸现出创业环境的窘迫。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政府机关人员纷纷投身“商海”,“下海”现象成为社会热点。三十多年过去——如今还有政府机关人员钟情于“下海”吗?无论是政府机关人员“恋窝”,还是大学毕业生挤“独木桥”,抑或老板家长不让子女创业,都佐证了一个事实:创业激情降温。在一个充满活力和机会的社会,人们的成功标准,个人的职业取向,都会是多元化的,但当人们发现创业受制于诸多“非市场因素”,“下海”还会成为人们的憧憬吗?创业精神的消退,从本质的层面考量其实都是社会现实的产物,又是对加快改善市场环境,优化创业氛围,政府改革,创造更大社会空间,鼓励和容纳多元和创新人才群体的深沉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