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中国广袤大地,高铁的开通,不仅意味着人们出行方式的变革,更被沿线一些地区看做发展命运的转变。也正因为如此,围绕高铁走线、设站而展开的“争路运动”在一些地方不时发生。记者调查发现,沪昆高铁规划制定时,湖南省邵阳市争取在市区设站,但在和相邻的娄底市的竞争中处在了下风,于是出现了许多现象:十万邵阳群众高喊“争不到高铁,书记、市长下课”;小孩住院不去照顾,自己生病顾不上就医……不少政府官员“舍身拼命”。(1月27日新华社)
“没有高铁,城镇就是散落的珍珠;通了高铁,城镇就是项链上的珍珠。”这样的话语,便是逼仄现实的写照。一个众所周知的常识是,高铁站的设立,将带来极大的“高铁效应”,如加速产业转移、加快资源开发、方便公众出行等综合效益。而这,也意味着高铁的开通,立马会成为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改变区域落后面貌也变得更加可期。对于站点所设地的民众而言,其肯定是第一位的受益者。
在这样的现实境况下,各地为了争高铁站点,的确是蛮拼的,其使用的方式方法,也完全可以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来形容:有的地方为了赢得站点设立,便开始四处公关、各方奔波,广拜“菩萨”;有的地方,本与邻县关系甚好,但因为争高铁,也开始反目,彼此唇枪舌战……一幕幕的荒诞剧,便是利益诱惑下人性的真实写照。而在争高铁的过程中,最受关注的,无疑还是邵阳“争不到高铁就下课”的民众宣言。
邵阳是我的老家,我一直很关注,毕竟,这事关我回家的路是否更加畅通便利。而据我所知,邵阳目前已经赢得高铁站点了,但我不知道,这背后有没有民众的功劳;更不知道,站点的设立,有没有官员“舍命拼命”的原因。但不管怎样,这样的现实,的确是凭空添了许多烦恼。毕竟,民众“争不到高铁就下课”的誓言也好,官员“舍命奔波”也罢,都不是高铁设站的必要程序,甚至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这些做法都不是正当的程序。
不可否认,高铁在哪设站,如何设站,虽然看起来只是一条道路的问题,但这背后,无疑是巨大的经济利益博弈。对于这样的博弈,感性应该服从于理性,因为感性是靠不住的,而且从很现实的角度来说,谁不愿意高铁站点离自己的家乡近点近点再近点呢?事实上,对于高铁的建设而言,理应遵循科学民主的决策。即一切由公共利益说了算,而不能由民众情感说了算,这是最起码的常识,应为社会公众所信仰。
具体到操作层面,一是高铁的走线设站,必须有科学的分析与选择,一定要寻求当地多个地区的最大公约数、最佳平衡点,要做到现实需要与长远规划的完美结合,不能由“外行”说了算,更不能由领导拍脑袋决定;二是尽量少打利益牌多打民生牌,以公平公正的决策,化解高铁之争的矛盾。自然,这些归结于一点上,即我国应建立一整套的完善的“依法修路体制”,用制度的刚性来挤压人为因素、权力寻租的空间。
唯有如此,科学决策才会成为一种信仰,而各地,也才不会上演这么多“争高铁”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