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教师节典礼上,该校两位教授因长年坚持在本科生教学一线、受到全校师生广泛认可,每人获得了“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100万元的奖励。(9月12日《新京报》)
浙江大学这个重奖,令人百感交集。有全校师生的广泛认可作标尺,谁也不会怀疑这个重奖的权威和公正,然而因长年坚持本科生教学而获奖,又不能不让人追问这个重奖的含金量——这不是质疑教授无功受禄,而是要问,教授教书本是常识,何以现在成了获奖理由?偌大浙大,竟只有两位教授长年坚持本科教学,是凤毛麟角还是硕果仅存?教授教书获重奖是面镜子,照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东西。而浙大的情形,也更是许多大学的缩影。
在国外大学,教授都是要上讲台给本科生授课的,这道理简单得无须述说:大学本是教书育人之地,教授是教师中资历最深的,换言之就是学术功底最深的教师,当然要上讲台授课。然而这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事情,在咱们这儿,却成了一个问题。教授不给本科生授课,似乎已是约定俗成的潜规则,更甚至成了身份的象征待遇的标志。如果有哪个教授还在讲台上给本科生授课,没准会被视为无能之辈。尤耐人寻味的是,即使有哪个教授愿意,反而会引起质疑,认为杀鸡用了牛刀,是大材小用云云。
为了让教授回归讲台,教育部出台了相关措施,甚至规定教授一定时间不上讲台就摘教授帽子。然而应付政策有对策,媒体曾披露,有的大学的教学计划中,列出了讲授者是教授。但该教授只上了几堂课,剩下的就由他的博士研究生代替了──课表中排上了教授名单,课堂上也出现了教授的身影,尽管只讲授了几节课,但谁还能说教授不上课呢?演员拍戏时有替身,岂料现在大学教授上课也有了替身。学生说这是“挂羊头卖狗肉”,可谓一针见血。
日前因为成都一个父亲担心“扔钱打水漂”而不愿让女儿上大学,媒体上有上大学值不值的讨论。值或不值,公理婆理,见仁见智,没有“标准答案”。然而值或不值,确也有衡量指标。比如教授给不给本科生上授,显然是评价值不值的依据之一。如果教授都不上讲台,只是忙于项目、走穴,满嘴提成、利润,犹如商人,那么这种“短斤缺两”的大学,肯定是不值——对学生而言是不值得上,对大学而言则暴露自身的不值。浙大教授教书获重奖是导向,从这个角度讲值得喊好,但正本清源,我们更是期待这样的重奖尽早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