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学基金 人才成长摇篮
和许多年青人一样,36岁的陈军说,他的独立研究生涯,始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的青年科学基金。
2006年8月,从中国药科大学博士毕业后,陈军来到南京中医药大学工作。“博士期间一直从事西药研究,来到中医药大学,我需要开辟新的研究方向。”
始建于1954年的南京中医药大学,是全国建校最早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在中药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陈军的想法是,怎样将其西药研究背景,与中医药大学的优势结合起来。
“我在博士期间尝试采用复合磷脂脂质体技术解决了一种抗肿瘤西药的载药问题,使其载药量提高了3—4倍,后来发现这一技术更适合中药。同时,南京中医药大学在中药马钱子的抗肿瘤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能否将我掌握的技术与马钱子研究结合起来?”就这样,陈军开始探索采用复合磷脂脂质体作为马钱子总生物碱的载体,解决其载药及稳定性问题。
2007年9月,他的课题《复合磷脂脂质体作为中药抗肿瘤有效部位马钱子总生物碱载体的研究》获得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
陈军说,这是个意外惊喜。“当年,药学院仅3个人拿到青年科学基金,我这样一个刚工作的博士毕业生第一次申请就能被批准,确实没想到。”基金获批,是对陈军研究能力及方向的肯定,这让初来乍到的他自信了许多。
事实上,这正是青年科学基金的出发点,即资助有创新想法的年青人,给他们科研的“第一桶金”。此前国内尚无用复合磷脂脂质体作为马钱子载体的相关研究,正因此,陈军的课题顺利获批。
陈军解释说,脂质体是一种纳米载体,能够实现药物靶向传递进入肿瘤的效果。复合磷脂脂质体由两种不同相变温度磷脂制备而成,其载药效果和稳定性较单一磷脂脂质体都有显著提高,适合作为中药成分的载体。
马钱子含有多种有效成分,主要是生物碱类成分。但前期研究表明,普通的单一磷脂脂质体载药效率比较低,只能实现将40%—50%生物碱类成分载入脂质体中。
在陈军的课题中,他试图制备出一种复合磷脂脂质体,将马钱子中所有生物碱都尽可能载入脂质体,提高载药率。
经过三年的实验研究,他带领团队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应用复合磷脂脂质体技术,他们实现了对整个马钱子生物碱有效部位的包封,脂质体的载药效率达到80%,抗肿瘤药效显著提高,而且安全性增加了一倍以上。围绕这一研究,他们共发表了27篇研究论文,其中5篇为SCI论文,获得了2项发明专利授权。
这一项目让陈军迅速成长为学校的骨干力量。他被评为2008年度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和2010年度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更为重要的是,“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就像是给植物施肥,让植物不断开花结果”。陈军说。在此研究基础上,他开始申请学校、省内甚至国家的重大课题。“马钱子碱贴剂经皮给药治疗癌性疼痛的研究”也成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中的一个项目,获得了150万经费支持。
陈军也还在继续复合磷脂技术研究。“这种技术可以用在马钱子上,是否对其他中药成分同样有效?目前我们正在用另一种原料药莪术油来做试验,我们希望最终能建成一个技术平台,也就是可以根据不同的中药材做出不同的复合磷脂。”这一想法如实现的话,将有效解决中药复杂成分体系的载药难题。
“所以,我非常感谢青年科学基金的支持,三年花很大力气来完成这个课题,很值。”他说,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不仅帮他确定了研究方向,拓展了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研究领域,更让前沿的现代制药技术得以与传统的中医药研究相结合。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肿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成员杨金娥的科研道路与陈军很相似。“我是在博士毕业后第三年申请到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这也是我独立承担的第一个国家级课题。”已成为学术骨干的杨金娥一直很忙碌,她在给记者的邮件中介绍道。
博士期间从事动物遗传学研究的杨金娥,毕业后开展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对她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
事实上,在青年科学基金申请者中,像陈军、杨金娥这样的还有很多。“很多人从研究生到博士、博士后,一直都跟着导师做课题,但很可能,他毕业后发现自己对别的方面更感兴趣,又或者因为各种原因需要重新确立研究方向。这个时候在新领域没有积累的他们申请科研项目和经费可能相对困难,我们希望青年科学基金能帮他们迈出第一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杨金娥说,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细胞信号传导是中山大学肿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重点研究领域,而肝癌又是广东省高发的病种之一。“所以,我的青年科学基金课题是《肝癌发生发展相关miRNA的鉴定及其功能分析》,研究微小RNA(又称miRNA)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据了解,微小RNA是近几年在真核生物中发现的一类具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RNA。作为重要的调节分子,miRNA参与生命过程中一系列的重要进程,如病毒防御、造血过程、器官形成、细胞增殖和凋亡、脂肪代谢、肿瘤发生,等等。因此,近年来miRNA的研究受到生物学家的广泛关注。
在这一新兴领域成功申请到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让杨金娥非常兴奋。她的研究生涯也进入一个新阶段。“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首先增强了我从事科研的信心,因为国家基金的评审的公正性在科技界是有共识的。我能得到资助,证明我的科研思路是被专家们认可的。”杨金娥说。
其次,她说,得到资助意味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保质保量完成。“这对我来说是压力也是动力,促使我更加努力工作。”
带着这样的动力,杨金娥顺利完成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我们筛选出参与调控肝癌发生的miRNA分子,深入分析了其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并揭示它在肿瘤治疗预后预测中均具潜在的应用价值。”她说道。
在该项目支持下,她本人得以赴美国佐治亚医学院学习交流一年。同时,在青年科学基金于2010年结题后,“我2011年又获得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支持,研究肝癌相关的miRNA分子(miRNA-101)的表达调控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杨金娥说,“该课题是在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建立的平台上进一步探讨肝癌中调控miRNA表达异常的机制,是原项目的进一步深化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