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届西博会都有一个主题,它堪称西博会的“魂”。即将举行的第十四届西博会,主题确定为“构建区域合作新格局、激发西部发展新活力”。为什么是这18个字?
每一届的主题,紧扣对国内外发展趋势的预测
要说清本届西博会主题的来历,必须先要说点“古”。
西博会每一届都有不同的主题,回望这些不断变化的主题,可以见出西博会和四川的对外开放的轨迹。
西博会的前身,是2000年由中国贸促会和四川省政府共同创办、在成都举行的“西部论坛、沿海地区三资企业产品展销会暨四川投资洽谈会”。第二年,香港贸发局参与进来,此后它从未缺席过一届西博会。但那个年代的西博会,还处在初期探索阶段,没有设置大会主题,规模和影响力还有限。
2002年5月25日,“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在成都召开,4个国家部委和四川省联合主办。这一届起有了大会主题,主题被定为“西部和世界接轨”。当年参与大会筹备的省贸促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当时大会被视为我省对外开放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正经历第一轮西部大开发的中国西部,表现出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强烈愿望。”
2008年,第九届西博会主题定为“开放的西部、美好的未来”,向世界展示了地震后的四川依然美丽,依然蕴含着巨大商机。此后的几届西博会,2010年的主题为“开发开放共享共赢”,2011年的是“引领国际合作,拓展市场空间”,再到2012年的“深化国际合作,加快西部发展”,西博会主题的国际化色彩日益彰显。“不管每一届的主题怎么改变,有一点不会变,那就是这一届主题肯定紧扣当年对国内外发展趋势的预测。”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说。
2013年的西博会主题,又该紧扣一个什么时代大趋势呢?
寻找一个提神的主题,争议和分歧曾经很大
第十三届西博会于2012年9月底刚刚结束,西博会组委会马上着手制定第十四届西博会的总体方案。而拟定大会主题,无疑是最重要的事之一。四川博览事务局事务处承担了初稿的设计。“当时我们翻阅了无数的材料,初步提出了几个主题后,在成都组织了一次专家论证会。”事务处处长余盛梅说。
李后强记得,“一接到电话我就赶过去了。”推开门,他发现熟识的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省委政研室专家等十几位专家也在座。“我们开始就改进会风、西博会活动瘦身等话题进行讨论,西博会主题是最后一个议程。”“一开始争议和分歧很大,讨论也很激烈。”曾参与论证的省商务厅的一位处长回忆,当时还有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等别的主题,“构建区域合作新格局”在当时还未成型,区域合作前面还有“国际”两字。“城镇化等话题虽然很热,但是主题最好要和国际趋势结合起来,我们觉得城乡统筹等可以在分论坛中体现,但是主题还是要有一个提神的说法。”李后强说。
“区域合作”的前面,为啥去掉了“国际”二字
此时,“构建区域合作新格局、激发西部发展新活力”进入专家们的视野。
省委在调查研究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把脉四川经济发展,提出了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构想,“这对我省有很强的针对性,套用在国内和世界来说也有一定的共通性,西部的发展以及西部和国际的合作需要不断的联系、合作、互补,增量增质,真正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李后强说。
“我们将‘国际’二字去掉,正是因为区域合作的概念是多层的,将次区域合作、泛区域合作等全部涵盖进来。”四川博览事务局局长慕新海表示,作为西部最大经济体的四川,西博会将立足泛亚,放眼全球,是实现“西部合作”、“东中西合作”、“中外合作”的重要载体,区域合作的新格局,才能更好地激发西部发展新活力。
遍访各方征询意见,国家智库的专家都参与进来
以此为基础,被称为“南有博鳌、北有夏季达沃斯、西有西部国际论坛”的中国西部国际合作论坛,主题也得以确定。“本届中国西部国际论坛主题为‘均衡发展共创繁荣’,将立足区域优势和差异,提出推进区域均衡发展的构想和思路,探索中国西部与国际区域协作共建的途径和方式,实现深度合作,共享共赢,繁荣发展。”余盛梅说。
西博会主题初稿出来之后,才是讨论的开始。慕新海开始带领团队,走访包括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16个参与举办西博会的国家部委,走访西部十二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驻华代表处、甚至是博鳌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后来又在北京再召开了一次专家研讨会,“当时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司、外交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等国家智库的专家都参与进来了。”余盛梅介绍。
4月19日,成都,印有“构建区域合作新格局、激发西部发展新活力”主题的第十四届西博会总体方案初稿,分发在出席讨论会的每个代表的案头。来自西部省区市的代表,举手表决通过了这一主题。云南省商务厅副厅长杜俊军赞道:“提得非常好,这和我们打造沿边开放新高地的思路不谋而合,只有新的格局才能带来新的活力。”
又过了6个月,它成为西博会最响亮的口号和最显著的标志,出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