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教头条 / 详情
贯彻十八大精神 营造创新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
来源: 发布时间:2012-11-26 点击率:897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党的十八大做出的重要部署。改革开放30多年来,科技体制改革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但改革的主线始终如一,那就是如何更有效地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从1985年到2012年,党中央对科技体制改革相继做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从引入市场机制配置科技资源、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从微观层面的机制设计、中观层面的结构调整到宏观层面的系统构建,从冲破计划经济樊篱到逐步顺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发展规律的要求,体制机制的创新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创新,为科技事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科技体制还存在诸多问题。科技与经济结合方面仍有一些难点需要解决,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还存在薄弱环节,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问题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迫切需要仍不适应,与新科技革命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要求仍不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不适应。必须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国家创新体系。
 
      企业主体、协同创新,是当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词。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技术创新的主体到底应该是谁,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创新过程就是一个科研成果实现市场价值的过程,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新技术新产品最敏感,对技术和产品需求也最为直接,创新主体非企业莫属。
 
      企业能否担当起技术创新主体的重任,是当前亟需破解的难题。从整体上看,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薄弱。由于体制机制的制约,大量的人才、项目、经费还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学。只有坚持“产”为主导,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创新机制,才能准确把握创新方向,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科研院所和大学要更加注重围绕企业和市场需求,与企业建立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它们在科技创新中的骨干和生力军作用。
 
      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分散”和“封闭”,一直是改革中的顽疾。科技资源难以按照创新链条和产业化规律进行整合配置,资源短缺与闲置浪费并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加强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机制建设,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由公共财政资金支持的科研设施、信息文献、数据资料,要依法向社会开放。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人才是科技创新中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才资源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要把握人才成长规律,形成激励创新的正确评价导向,不拘一格广纳群贤,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锻炼人才,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政策和社会环境,促进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培养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卓越工程师。
 
      创新是需要土壤的。全民的科学素质、良好的创新文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社会基础。一个创新型国家,应当是科学精神蔚然成风的国家。崇尚理性,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是科学技术与生俱来的禀性,也是科学精神的实质。科学研究是创造性的劳动,需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鼓励学术争鸣,按科学规律办事,营造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我们也必须记住,服务国家发展,造福人民群众,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持久的驱动力,是科技创新的根本价值所在。
 
      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氛围,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思想观念桎梏和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这是科技支撑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