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潮流,奔涌向前。前行的脚步,不可阻挡。6月30日,成都金牛宾馆。四川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暨表彰优秀县乡村党组织书记大会落下帷幕。
“要坚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全省工作主题不动摇,任何时候都把发展抓在手上,坚定不移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做到不走神、不分心。要发扬‘钉钉子’精神,盯住重大改革部署、优势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重大项目建设、投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扶贫攻坚、依法治省等重点工作,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正处于改革攻坚关键阶段的四川,再次吹响了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嘹亮号角。
距离成都100多公里外,几天前的6月26日,世界汽车制造领域带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刚刚发生。全球顶级汽车制造商宝马汽车N20涡轮增压发动机,正式从绵阳新晨动力机械有限公司下线,走向世界。这是宝马集团百年来首次授权体系外企业生产宝马最新型、最先进的发动机。
由夯实底部基础到多点多极竞相崛起,从传统制造业唱戏到新兴产业领风骚——2013年5月,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作出全面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四川“两个跨越”的重大部署。一年间,以多点多极支撑为总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为路径,创新驱动发展为动力,蜀中大地正悄然发生改变——
区域经济发展更趋协调。新增经济总量过千亿元的市(州)3个、过百亿元的县(市、区)11个,多点多极发展势头良好。
转方式、调结构取得显著成效。400多家小煤矿被关闭、数以百计的企业落后产能被有序淘汰,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上升,经济发展着力点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民生持续改善。“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启动,125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700多个扶贫新村聚居点建成,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一年间,伴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三大发展战略”如春来大潮,激荡蜀中大地,凝聚起9000万四川儿女的热切期待和共同奋斗。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的壮美画卷徐徐铺开。
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年间,一个目标始终如一。以等不得的使命感、拖不得的责任感、慢不得的紧迫感,集中力量打一场全面小康决战决胜的总体战
行至关键处,更需深思熟虑地审视与谋划。
一年前,这是一张待解的考卷——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距离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只有屈指可数的七八年,时间紧、任务重,作为欠发达的西部省份,四川能否、又该如何与全国同步,谱写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四川篇章?
一年间,这是一条夙兴夜寐的发展轴——“三大发展战略”实施,全面深化改革破题,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大小凉山彝区、四川藏区……更大的气魄、更加有力的措施,一张张区域发展新蓝图不断绘就。
回首来路,荆棘密布。
向外看,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错综复杂的大背景下,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划下了休止符,转而进入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新阶段。
向内看,突如其来的芦山强烈地震和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相继来袭,全省经济发展经受巨大挑战。
内伤外寒、叠加影响;旧伤初愈、又遭新创。靠什么引领“四川号”航船穿越浓云迷雾,跨过激流险滩?
从四川发展现实和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出发,全面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四川“两个跨越”——治蜀兴川,从一开始就沿着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道路奋力前行。
时代催生变革,变革推动发展。
2012年11月23日,成都。入川履新仅仅两天的省委书记王东明,从这里开始了自己的调研行程。从富饶的成都平原到相对落后的大巴山麓,从仍待复元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到亟需脱贫的大小凉山,强烈的发展反差触动了省委书记的心,更坚定了他对四川的认识——“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必须以等不得的使命感、拖不得的责任感、慢不得的紧迫感,集中力量打一场全面小康决战决胜的总体战。”省委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战略的修订完善,始终是在坚持和深化历届省委治蜀兴川思路、紧扣四川基本省情的基础上摸索前行。
这是一项关于省会城市首位度的排名:2012年,成都市实现GDP总量8138.94亿元,以占全省经济总量34%的比重和高于第二名城市总量6倍以上的巨大对比,在全国省会城市首位度排名中高居榜首。
“一城独大”的直接后果,是四川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梯级支撑,并最终导致区域发展的严重失衡。而纵观国内外发展,多点多极支撑则是发达国家、地区的普遍特征和经验总结。
“成都是我国西部地区最有实力、最有影响的特大中心城市之一。要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对全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发挥好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绵阳、德阳的发展,不能局限于现有定位,而要着眼于寻求更大发展空间,打造现代区域中心城市”……密集的调研中,一幅“在继续支持成都领先发展、提升首位城市的同时,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形成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的生动局面”的区域发展新版图,在省委书记脑海中成型。
与此同时,由包括省长魏宏在内的省领导任组长的10个重大课题调研组也分头出发,在21个市州展开深入调研,集思广益,带回一份厚达300多页的报告集。
放眼大势、立足省情、眺望未来。历时半年多的思考与谋划,最终沉淀为引领四川未来发展的重大部署。
2013年5月中旬。掌声雷动中,《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决定》获得通过。全面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大发展战略”,既体现了党的十八大的新部署新要求,又坚持和深化历届省委的实践经验,其最终指向是:奋力推进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
时隔一年,足印再度重叠。
2014年春天始,王东明专程奔赴天府新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大小凉山彝区、成都平原经济区、川西北藏区、攀西经济区,分区域分片区进行考察。
创新引领如何实现?底部基础如何夯实?产城相融、“四化”同步如何推进?由县到市,由城到乡,由企业到产业,由点到面……省委书记高密度、全方位深入调研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创新驱动、民生改善等工作,不断完善治蜀兴川的发展方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深入调查才能吃透省情实际、把握阶段性特征,才能不断丰富“三大发展战略”、推进“两个跨越”的内涵,激发蓬勃发展活力。
——四川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必须始终保持专注发展的定力;
——发展的老路走不通了,必须主动转方式调结构、走转型发展之路;
——改革是解决制约四川发展突出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辟发展新空间;
——四川面临的社会矛盾和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
——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更重,必须把民生改善和扶贫攻坚摆在突出位置;
——四川党员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比较突出,班子队伍建设任务繁重。
2014年3月29日,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开班式上,王东明从六个方面论述了做好新时期四川工作的基本判断。“六个基本判断”立足省情、放眼大势,成为全省上下深化“三大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石和行动指南。
思路决定出路,决策指引方向。
2014年4月22日,省统计局对外发布一季度四川经济指标,基本评价是: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有序。
企业家的选择,总是敏锐地佐证着变化。
4月8日,在“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活动现场,台湾商人郑聪品做出一个决定:把自己的工厂,开到成都以外的四川其他城市去。不仅是郑聪品,在为期两天的活动现场,100多家中外知名企业,在四川签下906个项目,总投资8791亿元,签约地覆盖了全省21个市(州)。
一个“更大的四川、更新的四川、更近的四川、更均衡的四川、更有活力的四川”正展现在世人眼前。
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一年间,一个主题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和推进发展
2013年7月,一个四川经济编年史上惊心动魄的月份。当月,全省工业经济刚刚走出的“小阳春”急转直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6月的12.6%,大幅下跌至7.8%。
历史,总是以严峻的方式,考验决策者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面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省委、省政府提早谋划,及时制定实施稳投资、抓工业、促消费、调结构的4个“8条措施”,以及促进外贸稳增长、调结构的“10条措施”。同时,围绕金融服务、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民营经济发展、产业园区建设、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城市新区和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展开专题调研,查找问题症结、解决突出困难,对症下药、因“病”施策。
过快下滑被防止,经济重回向好通道。不过,四川的决策者们并没有止步于当前,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远处:“危机也是发展契机”、“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
以问题导向,化解矛盾症结的过程成为积蓄更大发展势能的契机。
区域发展不平衡——围绕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编制成渝经济区成都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发展规划,出台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规划和政策意见;围绕培育区域经济增长点,出台天府新区建设年度推进工作方案、加快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支持川渝合作示范区(广安片区)建设实施意见、泸州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和支持意见;围绕夯实底部基础,陆续编制乌蒙山区、秦巴山区、藏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实施规划。
民间投资不足——出台《关于推进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和《关于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扩大民间投资领域,放宽准入条件,加强金融支持、人力资源保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服务效能,保障企业合法权益……今年一季度,全省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上年的55.9%提高到57.9%。
县域经济基础不坚实——继制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意见、支持百万人口大县改革发展的政策后,省委、省政府又高规格举行县域经济工作会,“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一年间,四川经济总量过百亿元的县(市、区)新增11个。
新型城镇化水平较低——相继出台《关于2013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四川转型发展新动力的意见》,按照“五个统筹”、“五项改革”的思路,加大探索户籍制度、农村产权制度等领域改革,深化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改革试点,实施“百镇行动计划”和“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率先全面放开户籍限制、率先启动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道路上,四川继续走在了全国前列。
工业支撑能力不足——高规格举行推进产业园区发展大会、启动实施重点产业园区“51025”计划。深入实施七大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方案,一大批“四川造”产品和本土品牌走向前沿;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重点产业联盟陆续建立,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由小到大,由弱走强。
发展方式粗放、结构性矛盾突出——痛下决心,在发展中加快提质增效升级。面对芦山地震的冲击和宏观经济错综复杂的情况,省委省政府坚定推进钢铁、造纸、水泥、玻璃、光伏等产能过剩行业整合化解,有序淘汰433户企业的落后产能。从统计数据看,仅这一项,就拉低全省经济增长率1个百分点。
“全省上下要坚定不移地把发展观念转变过来,正确认识全面小康、经济增速和发展政绩的丰富内涵,真正坚定‘宁可降低一定发展速度,也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集体决心,以壮士断腕的举措转方式、调结构,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长远发展问题。一旦错失转型发展的良机,将来会付出更大代价。”——在2013年12月举行的省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王东明反复强调。今年2月,春节刚过,省政府又公开发布《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以改革攻坚,体制机制新优势在化解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中得以形成。
22个调研组、100多天调研论证,耳朵贴近土地,倾听最真实的声音,凝结成《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
近期推进、先行试点、深入研究再做推开——不生搬硬套、不急于求成,四川的改革始终以“注重实效”为根本追求。
首先从“革自己的命”开始。2013年,省本级除取消调整3批257项行政审批事项外,还取消38项非行政许可项目,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13项。四川成为省本级保留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份之一。
核心是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旋风”席卷而来——4月20日,四川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公布;4月30日,省政府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公布;5月10日,四川服务业改革发展意见面世;5月14日,四川国资国企改革“路线图”公布……
5月初夏,蜀中大地满眼苍翠。走进绵阳江油市六合锻造公司1号仓库,工人们正忙着装卸各种成品,企业一季度完成产值接近去年一半。布局资阳的四川现代汽车公司总装配线车间内,495米长的生产线一眼望不到头,高度自动化的生产车间高效运转,为即将上市的四川现代创虎重卡紧张忙碌。
涓涓细流,汇聚成河。“三大发展战略”实施一年间,崭新的征程已经开启。
竭尽全力增进人民福祉—— 一年间,一种情怀始终不渝。动真格、尽实责,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步步提升民生的“幸福指数”,夯实治蜀兴川的法治根基
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启动;藏区六大民生工程实施;芦山地震灾区受灾特困户搬进重建新居;19件民生实事方案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