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人民政府,各成员单位:
经联系省领导同意, 现将《智能装备产业培育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一、 产业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及问题。
我省作为装备制造业大省,传统产业占比大。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 对全省装备制造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出了更高更为迫切的要求。近年来,我省把发展智能装备和推进装备的智能化作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
1.智能关键技术装备发展较快,但整体规模偏小、短板明显。近年来, 随着国家智能制造工程的实施,带动了智能关键技术装备的快速发展。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智能关键技术装备相关生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6%,其中金属加工装备增长12%、工业机器人与增材制造装备增长29%、传感与控制装备增长43%、 检测与装配装备增长36%、物流与仓储装备增长8%。我省自主研制的精密卧式/立式加工中心、中小型精密金属部件3D打印设备、 智能精控压力检测装置、中重载AGV车等产品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但是,我省智能关键技术装备发展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规模偏小。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智能关键技术装备相关生产企业308家,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0亿元,占全省装备制造业的6.5%,其中金属加工装备175亿元、工业机器人与增材制造装备77亿元、传感与控制装备72亿元、检测与装配装备83亿元、物流与仓储装备183亿元。二是缺乏龙头企业支撑。我省从事智能关键技术装备研制企业主要为中小企业,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处于5-7亿元的企业3家,1-5亿元的企业21家,缺乏具有竞争力、 带动行业发展的大型龙头骨干企业,普什宁江作为我省机床行业规模最大的企业,其主营业务收入尚未突破7亿元。三是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受制于人。我省智能关键技术装备企业规模小、研发投入不足、配套能力差,其关键共性技术、先进工艺、核心组件、基础原材料受制于人,是我省智能关键技术装备发展面临的重大瓶颈。
2.智能重大成套装备研制取得突破,但整体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任务艰巨。
我省作为全国三大重大技术装备基地之一,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发电输变电与储能、油气化工与海洋工程、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与矿山冶金等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按照《中国制造 2025》的要求,我省大力推进重大成套装备产品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智能成套装备研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800MN 大型模锻压机成套智能装备、飞机大型部件数字化柔性对接与装配成套装备、航天器轨道舱等离子智能焊接装备、重型轧辊智能焊接成套装备、汽车焊装成套装备、发电装备机器人焊接装配中心等研制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但是,我省在多个领域的重大成套装备绝大多数都为传统产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实现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深度不够,提升产品附加值不足,其转型压力大、任务艰巨。
3.市场发展空间巨大,但本地装备产品支撑不足。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 2025》的主攻方向,而智能装备是支撑实施智能制造的重要保障。预计到2020年,全国制造业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普及率将超过20%,重点领域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将超过7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将超过50%;我省制造业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普及率将超过15%,重点领域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将超过72%,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将超过50%。这将为我省智能装备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我省从事智能关键技术装备企业规模小、产品品种少、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重大成套装备生产企业智能转型迟缓、产品更新速度慢,导致我省制造业企业在实施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的改造过程中,大量采购国外和省外的智能装备产品,本地智能装备产品难以支撑正在大规模实施的智能制造工程。
4.军民融合发展态势良好,但条块分割、成果转化不足。
近年来,我省将军民融合发展作为改革创新“一号工程”,形成了军民大型国防科研仪器设备整合共享、民口企业配套核心军品的认定和准入标准、以股权为纽带的军民两用技术联盟创新合作模式等军民融合发展经验,并向全国推广,较好地促进了智能装备军民双向融合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但是,构建创新型、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智能装备军民融合产业体系是一个长期积累和投入的过程。目前,军工技术转民用仍存在体制障碍,民口企业配套协作军工信息沟通不畅,“产学研用投”良性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军民协作配套的广度和深度仍需进一步加大。
(二)发展形势。
当今,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正在重构全球制造业格局。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实施的再工业化战略,始终把智能装备培育与创新作为争夺未来制造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领域,通过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协同推进,积极抢占产业转型升级的制高点。
我国为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正大力组织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但由于国内制造业尚处于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并存的阶段,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极为不平衡,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的任务极其艰巨,尤其是在增强智能装备基础支撑能力方面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制造强国战略为引领,深入贯彻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面向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坚持创新驱动与引进吸收相结合,以实现制造业数字化、 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目标,以智能制造工程为牵引,以推进智能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为核心,以提升重大智能成套装备集成创新能力为重点,着力突破关键零部件、工业控制软件、原材料配套等核心技术,提升智能重大装备集成能力,加快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不断增强智能装备产业在国内国际的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智能关键技术装备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到2020年,智能关键技术装备产业相关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0%;到2022年,智能关键技术装备产业相关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500亿元,成为我省具有国内竞争力的先导产业,满足制造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需求。
智能装备产业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到2022年,攻克100项以上智能装备关键共性技术,工业控制软件的自主化水平不断提升,在高效清洁发电成套装备、石油天然气钻采成套装备、油气化工生产成套装备、 轨道交通成套装备、航空航天制造装备等重点领域的智能化系统集成取得明显进展。
智能装备龙头企业培育取得突破。到2022年,重点在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物流与仓储等领域,培育形成15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亿的骨干企业。
智能装备产品应用示范取得成效。到2022年,通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培育5个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亿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系统集成商,打造150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不断提升我省智能装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建立和完善我省智能装备产业体系。
三、发展重点与主要任务
(一)发展重点。
1.加快智能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发展。
积极支持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研制企业发展,瞄准短板推动省内外联合攻关,以试点示范牵引扩大市场应用,围绕做大规模提升存量、引进增量,不断增强智能关键技术装备的竞争力。
责任单位: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委军民融合办、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
专栏 1 智能关键技术装备研制创新方向 |
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高速高效精密五轴卧式、立式加工中心;精密五轴数控刀具磨床高效率、低重量、长期免维护的系列化减速器;高性能多关节伺服控制器;机器人用位置、力矩、触觉传感器;6-500kg级系列化点焊、弧焊、激光及复合焊接机器人;切割、打磨抛光、钻孔攻丝、铣削加工机器人;大型工件高精度复杂曲面加工机器人; 精密及重载装配机器人;六轴关节型、平面关节(SCARA)型搬运机器人;洁净及防爆环境特种工业机器人;具备人机协调、自然交互、自主学习功能的新一代工业机器人。
增材制造装备。激光/电子束高效选区熔化、大型整体构件激光及电子束送粉/送丝熔化沉积等金属增材制造装备;光固化成形、熔融沉积成形、激光选区烧结成形、无模铸型、喷射成形等非金属增材制造装备。 |
2.大力提升成套装备智能化集成水平。
围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汽车、电力装备、油气钻采、节能环保、新材料、医疗、农业等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需求,加大集成创新力度,推动软硬件在工业控制装备中的推广与应用,充分利用东方电气、成飞、国机重装等龙头企业研发实力,开发一批标志性智能重大成套装备产品。
责任单位: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委军民融合办、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
专栏2智能重大成套装备集成创新方向 |
电子信息领域。消费类电子整机产品制造成套装备;集成电路先进封装与测试成套装备;基板制造成套装备;高密度混合集成模块、 微机电系统(MEMS)器件组装成套装备;新型元器件制造成套装备;新型平板显示制造成套装备;高效太阳能电池片制造成套装备; 5G通信关键零部件制造成套装备。
航空航天领域。航空航天钣金件高效加工与成形成套装备;难变形金属件智能化激光焊接、超塑/扩散连接成套装备;大型复合材料机身和机翼、航天复合材料构件自动化数字化铺放、成形、加工和检测成套装备;飞机、火箭整机、发动机及大部件数字化柔性对接与装配成套装备;发动机空气动力性能智能试验平台;整机结构疲劳及承载力多通道智能化测试试验成套装备;飞机整机渐变自动喷漆成套装备。 |
3.加大智能装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围绕感知、决策和执行等功能的实现,针对测控装置、部件和重大智能成套装备的开发和应用,充分利用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机械研究设计院等科研院所的联合研发实力,突破一批共性、基础关键智能技术,为实现制造装备和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撑。
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委军民融合办、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
专栏 3 智能装备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方向 |
传感器设计及制备技术。传感器环境适应能力、输出一致性技术; 核心部件高性能封装、传感器封装结构设计及过载保护、传感器温度特性补偿及测试等高性能压力传感器设计及制备技术;系统构成、信号处理方法、接口设计、性能设计、低功耗设计、物联网用电源模块、智能传感器系统集成等工业物联网用集成式智能压力传感器设计及制备技术。 集散控制系统(DCS)/可编程控制器(PLC) 冗余设计关键技术。冗余诊断技术;冗余的关键数据研究;冗余方式(切换、并联、热备、冷备等原理)选择技术;冗余数据一致化处理技术。 |
(二)主要任务。
1.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成都、德阳、绵阳为重点,推动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关键技术装备重点园区及基地建设,大力构建成都平原经济区智能装备产业体系,带动眉山、泸州、宜宾、乐山、内江等地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责任单位: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
2.搭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用投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智能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重大智能成套装备集成创新,大力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在智能关键技术装备和智能重大成套装备领域积极培育若干细分行业制造业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组织开展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
3.培育壮大优势骨干企业。通过重组、改制、兼并及相应的政策引导,积极培育具有核心技术及设备成套、工程总承包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企业集团,发展一批具有国内竞争力的“专、精、特、新”智能装备生产企业。推进传统优势装备制造企业加快产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责任单位: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委军民融合办、省发展改革委
4.加大应用推广力度。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推进产品更新换代、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引导有基础、有条件的优势企业加快推进生产线自动化改造,做大智能装备市场。通过首台套等政策鼓励省内企事业单位大胆采用国产装备,为智能装备研制企业应用研究、试验验证和数据积累提供基础支撑,推动国产智能装备不断完善、提档升级。
责任单位: 经济和信息化厅, 省发展改革委
5.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大力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实施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应用,在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数字化车间(工厂),加大智能装备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动智能装备、自动化、软件、信息技术等不同领域企业紧密合作,引导企业逐步实现集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全生命周期智能化制造。
责任单位: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
6.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组织实施现代制造服务工程,支持现有服务化水平较高的智能装备生产企业,将服务延伸扩展到全行业供应链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销售等业务。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发展面向制造商和用户的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支持智能装备产业在产品销售、操作培训、售后服务、废旧回收等服务业上走联合发展道路。
责任单位: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
7.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着力发挥我省军工资源优势,创新军民融合发展机制,搭建“军转民”“民参军”对接合作平台,推动智能装备领域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和产业化,全面提升智能装备军民双向融合水平和市场联合攻关能力。
责任单位:省委军民融合办,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科技厅
8.加强产业链招商。积极引进国内外智能装备重点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加强战略合作,推动建设高水平智能装备设计研发中心、制造中心,不断增强我省智能装备研制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
责任单位:省经济合作局,省委军民融合办、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有关市政府
9.加快“走出去”。加大“四川造”智能装备产品的推介、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国内外用户使用“四川造”产品。抢抓“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重大机遇,依托川内优势企业,加大智能装备制造、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发、投融资相关企事业单位集聚优势抱团发展,形成产业凝聚合力、联合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新局面。
责任单位: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
四、 推进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省领导联系指导重点产业工作机制作用,强化部门协调和上下联动。按照“培育方案”“年度重点任务清单”工作方式推进智能装备产业发展。
责任单位: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委军民融合办、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自动化研究所、川哈工产研院、省智能制造创新中心
(二)强化要素保障。
1.加大财税支持力度。落实好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免税、重大专项进口设备免税、购置并实际使用重大技术装备所得税优惠、技术开发费用税前抵扣、科技创新和技术转让税收优惠、西部大开发、机电产品进出口税收优惠、新能源产业发展税收减免、节能装备产品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军民融合税收优惠、现代服务业发展税收优惠等一系列财税支持政策,各类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智能装备产业发展。
责任单位:省税务局,省委军民融合办、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科技厅、财政厅、农业农村厅
2.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对智能装备生产企业的中长期贷款,加强智能装备制造企业信贷支持。支持智能装备生产企业开展债券融资,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以及为企业债券融资提供承销服务及信用增进服务的机构给予财政支持。鼓励智能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对符合条件的首发上市及挂牌融资企业进行财政奖补。鼓励智能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应收账款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租赁等方式盘活自有资源,降低融资成本。鼓励融资担保、保险等机构为智能装备制造企业提供融资增信服务。
责任单位: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财政厅,人行成都分行、四川银保监局、四川证监局
3.建立绿色保障通道。实行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制度,保障重点骨干企业煤、电、油、气、运等各类生产要素调度,优先落实智能装备产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建设用地。
责任单位: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有关市政府
4.完善军民融合保障机制。完善与央属军工集团、中物院之间多层级的常态化对接机制,加强智能装备专业技术层面的沟通合作。制定军民兼容、军民通用的智能装备技术标准规范,推动科技基础资源的军民互通共享。建立军民科技成果交流渠道,推动智能装备军民科技成果相互转化体系建设。用好100亿元的四川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投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军民融合智能装备项目,培育若干智能装备军民融合企业。简化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准入程序,畅通民口智能装备企业“参军”渠道。
责任单位:省委军民融合办,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
5.打造人才队伍。加强智能装备产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加大高级管理人才、高技术复合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多层次人才的培育力度。深入实施“千人计划”“天府高端引智计划”和产业创新人才“招才引智”工程,健全和完善智能装备产业人才引进、培养、试用、评价、激励等各项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支持德阳装备制造业人才市场和绵阳军民融合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发展。
责任单位:省委组织部(省人才办),经济和信息化厅、教育厅、科技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三)抓好行业管理。
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及时发布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信息。进一步规范行业准入和公告管理。加强市场供需、科技服务、技术合作与转让、融资担保等第三方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行业协会、学会、商会、联盟积极承担行业管理、技术服务等基础性工作。各级政府应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的作用。
责任单位:经济和信息化厅,科技厅、省统计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有关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