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详情
做大做强现代农业 力促地方经济增长
来源:科教兴川报 发布时间:2013-04-02 点击率:2215
近年来,江油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科技,立足优势特色产业,不断深化“科教兴农”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夯实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以来,江油市立足本地实际,坚持面向市场,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在发展绿色生态、低碳、有机农业上狠下功夫,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均高于全省水平,农业品牌也在全省乃至全国打响。如今,一个生态、绿色、幸福的江油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2012年,全市集中连片500亩以上的特色产业基地17个,其中1000亩以上的7个、10000亩以上的1个,全市特色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11.55万亩,新增2.5万亩,比2011年增长22%。总产量21万吨,比上年增加约4.5万吨,总产值约6.9亿元。完成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7.33万亩,单产417.6公斤/亩,总产32.29万吨,同比分别增加0.034万亩、4.9公斤和 0.3万吨;油菜播种面积22.87万亩,单产162公斤/亩,总产3.71万吨,同比增加0.27万亩、5公斤和0.11万吨;完成粮油高产创建8.76万亩;高芥酸油菜种植3.58万亩。

                       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并对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作出了一系列的部署。

  近年,江油市按照中央这一要求,突出工作重点,狠抓措施落实,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同志具体抓,各级部门积极整合资源,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水渠、公路就建设到哪里。在设施建设中,整合项目资金,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形成了田成方、路相通、沟相连、林成形的现代农业设施格局,“1+6”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相配套的新农村示范片,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2012年,江油市农业局举全局之力加速推进九岭现代农业万亩核心区和新安万亩农业公园“两个产业园”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建成九岭早春蔬菜大棚设施栽培基地1万亩,苏溪折耳根标准化生产基地1万亩,青莲九岭有机蔬菜生产基地1万亩,新安以猕猴桃、早熟梨、葡萄、柠檬为主的面积达1万亩、覆盖4个村的连片产业园,具备了集住、娱、购、医、通讯等为一体的新型村民安居工程;形成了以乡村生态旅游为主要目的的观光区。“农民工人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公园化”的目标正在加快实现。

  2012年,江油市全年农机经营总收入高达31894万元,同比增长1.3%,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5.54万千瓦,同比增长10.2%,机耕作业131万亩,同比增长3.1%,机收稻麦34万亩,同比增长3.3%,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45%,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机耕道便民道建设488公里,同比增长50.2%,更新改造维修提灌机械870台次31300千瓦,常年提水保灌面积20万亩,并成功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科学技术在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现代农业而言,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江油市农业局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组抓农业科技“三大行动”,坚持实行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采取每一个乡派驻1-2名农业科技特派员,负责调研和 “三新技术” 的推广应用,重点抓好技术培训、新品种推广力度、示范片(点)建设,助农增收。

  2012年,全市引进推广粮油、蔬菜、水果、果桑等新品种25个,推广水稻旱育秧、优化定抛等农艺农机实用生产技术59项,高标准农田建设2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00万亩次,完成国家土壤有机质提升和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项目的规划设计和立项申报工作,推广秸秆还田面积10万亩,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超任务3%。

  坚持科技支撑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江油市农业局加大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实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绿色化,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体系建设提升农业

  江油市紧紧围绕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转变了发展方式、优化了产业结构。江油市打造的特色农产品品种多、分布广,按照特色农产品“两特一广”(特定区域、特定品质和广泛市场)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坚持“经济价值高、产业链长、市场竞争力强、开发增值潜力明显、技术成熟、规模相对较大、对农民增收贡献率高、见效快”的原则,确定了蔬菜、魔芋、食用菌、猕猴桃、附子等16个优先发展的特色农产品。

  目前,江油市拥有以江油市五州农业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200个,其中国家级1个,产值达亿元,惠及农户11万户,平均每户从中增收300元。全市有各类特色农产品品牌 125个,如“ 附子”、“银杏”、“幸夷花”等知名品牌享誉全国,“河西附子” 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稳步上升。

  特色农产品的开发,极大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据统计,江油全市从事种植特色农产品的农民达5万人以上,人均增收达1371元。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链条逐步形成。

                      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突破 “就农业谈农业”的传统思想,必须进行理念创新,发展创新。江油市按照“体验现代农业、畅游美丽新村”的理念,集中连片打造既是现代农业公园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综合体产业园。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为导向,瞄准现实需求,着眼潜在需求,统筹规划,重点发展商品率高、开发前景广的特色农产品,用产业化的理念谋划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特色产业带。 

  2012年,江油市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打造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带、产业区和产业链,树立“量大不如质优,做大不如做强”的思想,在适宜区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确保产品特性。九岭镇是江油现代农业万亩核心示范区,先后荣获“国家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区”、“国家无公害蔬菜基地”、“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四川省A级绿色蔬菜基地”、“绵阳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A级单位”等称号。位于新安镇的现代农业公园“果语花溪”是一个集农耕体验、乡村旅游、文化娱乐、生态保护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生态田园新区。

  2012年,全市完成武都香葱、九岭苏溪沟折耳根、战旗青花椒、海椒、二郎庙种姜等四个万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以及太平、彰明5000亩附子、大康5000亩青黛等特色中药材产业示范区建设。

                        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要靠农民。2012年,江油市农业局按照“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总要求,制定了《江油市农业局2012年民生工程实施意见》,并结合江油市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采取以村为单位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以农业优秀人才为主体开展学历教育、以促进农业就业和创业为目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开办农民田间学校等多种措施大力开展农村人才队伍培训。这不仅解决了农民生产实际问题,还提高了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以及经营管理能力、协作意识、生态意识和团队精神。

  江油市农业局还开展了科技人员入户指导和以村办班集中培训等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加快成果转化和农技推广。一是开展菜单式培训,由村选定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二是将培训中涌现出的优秀人才纳入讲师团,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三是按照序时进度搞好三次培训,第一轮培训在每年的5月底前完成,为农民的田间管理、春季防疫等提供技术指导;第二轮培训结合夏收夏种,抗灾防疫等开展培训和技术服务,在每年的8月底前完成;第三轮培训为广大农民秋收秋种、产品营销以及第二年的农业产业发展方向等提供指导服务。

  到目前为此,全市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49期,培训人员26.6万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42.7万份。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农民技能)3230人,培育科技示范户1000人,辐射带动20000户。

相关链接:发展目标
  农业现代化不再是口号。到2015年,江油市将实现“五个一批”和“两个提高”:江油市将培育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打造一批具有江油乃至西部区域特点、知名度高的特色产品品牌,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带或产业区,建成一批标准化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带动一批农民致富,推动江油市特色农产品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发展,显著提高特色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提高江油市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建设10个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培育壮大10个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
——建成10万亩加工蔬菜2万亩魔芋和年产5万吨食用菌、黑木耳为代表的特色蔬菜产业带区。
——建成2万亩水果0.5万亩枇杷。0.5万亩白花桃0.5万亩核桃和1万亩猕猴桃等特色水果产业带区。
——建成2万亩中药材加工基地,0.5万亩附子,0.5万亩青黛,1万亩幸夷花。
——建成蚕桑基地2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