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成果应用推广显著加快,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科学技术在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正日益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下面,根据“论坛”安排,我就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做如下发言。
一、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农业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今年,全省粮食再获丰收,实现“七连增”,油菜总产连续十二年创历史新高,马铃薯和油菜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和第二,茶叶上升到第二,蔬菜上升到第三,水果、食用菌、中药材、蚕桑、花卉产量进入全国前列,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去年基础上有较大幅度增长。农业科技创新对以上成绩的取得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一是供给了一大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十一五”以来,育成并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农作物新品种739个、创制育种新材料1100余份、研究集成新技术、新模式198项,编制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92部,获得授权专利249项、品种权319项、国家及省级科技进步奖281项。二是推广了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全省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达70.8%,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90%,农作物病虫害损失控制在3%以下,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4%。三是培养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应用主体。近5年,依托阳光工程项目,培训农民84万人(次)。其中,培育创业农民4600人,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2.20万人、农业产业骨干农民44.65万人、农业延伸产业农民工7.82万人、农业专项技术28.87万人(次)。四是应对了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科技服务。针对近年先后发生的川南和攀西地区严重干旱、川东地区的严重洪涝灾害、稻飞虱等病虫害暴发等,及时启动应急科技服务预案,坚持科技抗灾,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围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我省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工作主要有五大亮点:
(一)以服务产业发展为根本方向,构建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2008年以来,率先在全国启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地方团队建设,依托省内具有创新优势的科研教学推广机构,组建11个产业创新团队,引导和支持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向农业生产实践需要集中,为川西600万亩“稻菜”轮作产业带、川西南200万亩茶叶产业带、川东100万亩优质柑橘产业带、龙泉山脉100万亩伏季水果产业带的形成和建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基本路径,构建了新型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健全乡镇或区域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意见》(川委办〔2011〕29号)、《关于加强乡镇或区域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的意见》(川农业〔2012〕98号)等重要文件,五年来,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14.65亿元,政策支持全面到位,投入保障显著增强,法律法规更加完善,激发了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活力。
(三)以探索科技推广模式为基本方法,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通道。构建了“首席专家+岗位专家+产业基地示范县”的成果转化新模式和“专家+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业主)+辐射带动户”技术快速传递链。专家深入产业示范基地县,开展“四新”示范和“六良”配套,建立“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集示范、展示、推广、培训为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推行院地校地结合的农业科技合作型、公司+基地+农户带动型、“农业专家大院”等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为广大农 民获取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提供多平台服务。
(四)以培养科技成果应用主体为重要手段,构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新模式。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通过培训引导和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农业产业延长链转移,由单纯外出务工向“就地、就近”就业转变,由偏重服务城市发展向注重支撑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变。在省内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机构,建立686个新型农民、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编印15本阳光工程特色农业培训教材,依托粮经作物高产示范片、现代农业园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等,建立60个教学实训基地,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五)以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为重要抓手,构建了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新机制。完善省农业厅、省农科院、川农大“三家”联席会议制度,协商解决全省重大农业科技问题、抗灾减灾应急科技服务技术难题。通过实施“农业科技三大行动、农业科技促进年行动、农业科技服务三深入行动”等标志性活动,形成部门大联动、力量大联合的新格局。
二、正确把握当前形势,切实增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责任感紧迫感。
当前,在农业生产进入“双高双紧”的新阶段,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的突出矛盾,要实现稳粮增收目标,根本出路在于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一)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我省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日益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农业劳动力成本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土地流转成本不断提高。面对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任,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强化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单产水平和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要把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作为适应农业经营主体的新变化的基本途径。当前,新型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新主体,对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产生巨大需求。为此,迫切需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农机服务、植保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和推广服务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农业科技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科技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农业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三)要把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举措。必须继续发挥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的优势,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纽带,把创新、教育、推广各方力量配置由重复分散转向科学分工与联合协作相结合,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效率。
(四)要把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着力点。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但对其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也就是要实现职业化。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使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幸福农业转变,改变传统农业“苦、脏、累”的形象,激励和吸引一批有志于在农村创业兴业的劳动者从事适度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推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但能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
三、明确目标坚定信心,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
我省将紧紧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整合农业科技教育资源,健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
(一)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一是以高产、优质、高效、适宜机械化种植为导向培育突破性新品种,集成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的配套新技术,促进农机农艺融合,研究“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技术路径、种植模式、经营方式等,为实施现代农业千亿增收工程提供科技支撑。二是深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支撑我省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发展。推进创新团队与产业基地县紧密联系,强化熟化完善、技术配套、示范推广、科技培训,推进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位一体建设,加快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广。三是充分发挥市(州)农科院(所)区位优势,上联科技创新、下联农技推广,进一步加强农业应用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为我省区域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四是加强企业创新主体的培育。支持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二)扎实抓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公益性农技推广,发挥好公益性农技推广主导引领带动作用,解决因条块分割造成的管人和管事分离问题。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加快推动农技推广由主要依靠自上而下行政推动向“一主多元”转变,依托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搭建公益性与经营性有机结合的农技服务综合平台,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三)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程。围绕省委、省政府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发展粮食生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业创业培训和农业专项技术培训。在崇州市等40个试点县开展好试点工作,总结经验形成制度,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健康有序发展。研究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条件、标准、程序和管理服务内容,认定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制定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相关政策,将国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现有农业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支持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