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国家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1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该纲要明确了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四川省也正在大力实施《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战略》,明确提出科研院所、高校要联合企业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强化产学研协同,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四川大学很受鼓舞。
多年来,四川大学始终坚持大学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把推进自主创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作为重要的办学指导方针,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的综合优势,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将四川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的主要举措及做法作如下介绍:
一、四川大学创新体制机制,多途径、多举措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激励
1.在成果转让利益分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激发教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校政策规定,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课题组,在实验室用房、人才引进、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上给予倾斜;对在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贡献突出的游志胜、钟本和教授授予“四川大学杰出教授”称号,在校内给予重奖,享受院士待遇。
2.改革校内考核评价机制,支持老师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一是改变考核方式,对进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工作的老师,如无法保证教学工作量的,可以科研工作量折算,以利于其专心从事成果转化工作;对从事重要领域开发转化的科研团队采取“团队考核”的方式,不单独考核个人,只要完成职务任务,不必每个人都一样要求,有利于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有专长的老师专心从事成果转化工作,承担重大工程技术项目。二是在职称评审方面,对从事产学研工作与从事基础研究同等重视,不以发表论文为单一的评价依据,主要考核成果转化情况、工程技术服务等相关条件,对承担500万元以上重大产学研项目的团队,认定前3名享受与负责人同等的待遇。
(二)探索转化新途径,构建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1.建立校地合作基金
四川大学一直在积极探索和努力破解与地方产学研协同创新难题的新思路新途径。学校的重要思路和举措之一就是围绕地方需求,设立校地合作专项资金。由四川大学、泸州市每年各出资500万元人民币,三年共计3000万。第一批项目立项25项,其中赶黄草食品新资源项目资助100万,联络11家单位成立产业联盟,预计打造100亿产业链。第二批立项37项,总经费1120万元,重点资助泸州机械产业转型升级。第三批立项25项,总经费965万元,重点支持新材料、环保、食品等领域的企业科技创新;川大与德阳市共建科技合作专项资金,德阳市每年出资500万元,四川大学每年配套300万元。第一批项目立项21项,带动投资1.45亿元,完成后,预计年新增产值9.43亿元,新增税利1.32亿元,支持德阳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第二批立项19项,可实现年新增产值4.4亿元、新增税利0.4亿元。目前,正与四川其他地市商洽共建校地合作基金,不断扩大校地合作基金的范围,推动校地全面合作,形成校地企实质合作的政产学研新局面。
2.建立校企合作基金
与省内五粮液、东汽、长虹等重点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引导企业设立校企创新基金,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校设立“川大-新筑创新基金”,筛选我校有中试前景的项目给企业以加速成果转化。
3.共建“川大-成都协同引进海内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计划”
根据成都市产业发展需求,四川大学与成都正拟共同设立1亿元的“成都-川大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基金”,成都市出资5000万,学校配套5000万。利用四川大学与海外名校的国际合作资源,依托四川大学优势学科和科研基地,采用“企业提需求,高校出编制,政府出资金”模式,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在成都创新创业,既推动学校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又服务于成都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将成都打造成国际创新创业之都。
(三)瞄准产业发展需求,整合学校优势学科,自主创新解决实际重大问题
整合多学科资源组建的空管创新团队依靠自主创新,在国外限制进口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2008年,研发团队以技术入股方式成立的四川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公司空管重大软件和装备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第一,在军航空管自动化系统中占80%以上。
魏于全院士牵头的“国家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与扬子江药业、石家庄药业、齐鲁制药、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广东众生药业、四川珠峰药业、四川好医生药业等大型制药企业签订协议,40多个自主研发的药物(抗肿瘤药物)实现了技术转让,带动企业投资40多亿元。牵头的“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为国家首批认定的14个“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我校磷化工领域集成近30年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中和料浆浓缩法”新工艺,采用本工艺装置的磷铵生产能力占全国60%,经济效益超过300亿元。
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协同企业联合创新,在新能源与低碳环保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交叉融合相关学科,组建了新能源与低碳研究院,在锂电池、光伏发电和低碳环保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进展,一些成果产生巨大经济效益。通过与中国石化共建“中国石化—四川大学CCU及CO2矿化利用研究院”,充分依托中国石化产业优势和四川大学科研优势和人才团队,开展“CO2矿化磷石膏联产硫基复合肥”示范工程建设,开辟了CO2减排和同时处置工业固废的新途径;我校还在国际上首次开发出二氧化碳矿化发电的CMFC(二氧化碳矿化燃料电池)新方法和技术,攻克了将二氧化碳作为潜在低位能源来直接发电的世界性难题。
二、聚焦优势产业及区域经济,科学有效搭建高水平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推进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一)建平台
2012年,在四川省科技厅的支持下,成立了四川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按独立法人机构组建,由主管科研的常务副校长出任院长,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运行,聘请了一批项目制工作人员,加强推广转化队伍建设和绩效考核。设立产业技术培育基金和成果转化奖励基金,推进川大科技成果在四川落地转化。
2012年10月与德阳市共建的“四川大学德阳产业技术研究院”,成为我省第一个校地合作的产业技术研究院。首批签约 13个项目,签约金额1.2亿元,带动企业投资8.3 亿元,6个项目取得突破,4 个项目实现产业化,已产生近3000万元效益。
为充分发挥华西医药资源优势,2012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牵头与政府和企业共建了“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目前该中心已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先后在高新区与企业共建的国家新药安全性评价中心(GLP中心)、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GCP中心 )。由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牵头的“转化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得到四川省政府大力支持,已通过国家发改委论证开始实施建设,项目总投资9.9个亿。
(二)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共建高端国际科技创新与转化中心
四川大学将与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共建四川大学天府创新研发中心。双方共同设立校地合作专项资金和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其中校地合作专项资金总规模5000万元,用于支持川大科技成果在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转化及产业化,支持川大开展国际合作,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研发机构及创新服务机构入驻直管区,支持川大科研人员、大学生到直管区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1.5亿元,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用于对在直管区实施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股权投资。双方根据合作进展情况,适时将校地合作专项资金和创新创业投资基金总额增加至4亿元。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为创新研发中心先期提供近1000平方米的研发办公场地,并全额补贴5年房租,为中心在成都科学城校院地协同创新区预留20亩土地,并在两年内启动建设中心创新研发大楼。
(三)结合产业发展需求,组建一批高水平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
牵头组建了四川省高校技术转移协同创新联盟;协同西南科技大学、西华大学、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成都技术转移(集团)公司、新筑股份、硅宝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组建的新材料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获得四川省教育厅第二批协同创新中心的认定。四川大学作为发起单位,加入了科技部“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四川省“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信息安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多个产学研联盟。通过协同创新,突破了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
加快构建新型技术创新组织,是加强我省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科教兴川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建立,必将对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化程度,整合产学研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推动我省企业、产业转型升级。
四川省科教兴川产学研创新联盟由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科技和企业主管部门、产业园区、科技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共同构建成立。其首批成员将由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推荐的200多名专家和各市(州)及扩权县经信委(局)、科技局、产业园区及其推荐的200余家科技型企业、10家投融资机构共同组成。该创新联盟的成立,必将进一步强化我省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必将进一步为我省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及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为确保四川省科教兴川产学研创新联盟健康持续发展,确保为四川企业及产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联盟的建设:
1.成立理事会及健全组织机构。本联盟设理事会,理事会由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副秘书长、理事构成。理事由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或其指定代表人员组成,负责联盟重大事项的审议。制定与完善联盟章程、运行机制及知识产权管理细则保障机构健康持续运行。
2.探索建立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政产学研资”务实合作。积极探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主管部门与产业园区、科技企业、投融资机构五位一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推动校地、校企合作。一方面联盟将通过地方政府和各产业园区立足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定期组织产业企业提出技术创新项目需求,再结合企业需求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整合研发资源,共同开展科研攻关;另一方面让联盟组织成员企业参与高校院所的科研项目,通过企业先期介入,彻底解决科研项目脱离市场需求的问题;三是用好科教兴川产业发展基金,广泛邀请社会资本参与,联合金融机构开发创新金融产品,构建科技金融创新商业模式,为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助推科技成果产业化。
3.组织开展交流活动,搭建务实多样的科技创新交流平台。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研讨会、创新论坛、产学研对接交流会等活动,促进科技成果供需交流,实现科研机构、科技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的无缝链接。
4.建立校企联合培训机制,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积极推动联盟成员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创新技术人才培养,努力搭建产学研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和高素质人才再教育平台,增强创新原动力,为产业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和产业持续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5. 提供稳定持续的经费来源保障。联盟要有稳定持续的经费作为运行保障,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及管理单位要给予专项资金支持联盟建设与发展。
作为国家布局在西部的研究型综合重点大学,四川大学将发挥多学科优势,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业规划、经济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四川科教兴川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建设与发展。四川大学也将进一步聚焦四川重大战略需要和区域经济发展,开展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努力为四川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