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教专题 / 详情
协同创新产成果 搭建平台促转化 政产学研用联盟助发展
来源:科教兴川秘书处 发布时间:2016-04-29 点击率:2322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好!今天,我们相聚这里参加由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宜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共同主办的“科教兴川产学研创新联盟成立暨园区产业创新发展协作联席会议”。首先,我代表四川农业大学向活动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与会嘉宾表示诚挚的问候!  

     这次大会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研讨新时期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建设,科学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充分发挥联盟作用,更好地为企业创新、区域创新、产业创新提供服务。下面,我就四川农业大学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下,如何发挥高校科研能力的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源源不断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科技成果支撑  

     1. 搭建科学研究高端平台,汇聚高素质人才。学校已构建并获批教育部农业部重点实验室6个,农业部科学观测实验站3个,教育部农业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科技部条件平台1个,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创新团队7个,以及四川省重点(高校)实验室2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社科研究基地4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高端平台的建设,吸引了大批海内外高端、拔尖、优秀人才的加盟。如水稻所王文明、陈学伟,预防兽医研究所孔庆科等相继入选“四川省百人计划”;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杨明耀成功入选2014年省“千人计划”引进创新人才,获得专项资助50万元。他们在科研、学术和社会服务上屡有斩获,不断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推动学校整体实力的不断攀升。  

     2. 国家省企项目稳步增长,支撑科技协同创新。近5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960项,其中:首获973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连年增加,累计达287项,优秀青年基金取得突破,省部级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科技富民强县项目324项,科技成果转让和回收2086万元,企业委托、联合研发项目稳步增长,到校科研项目总经费12.04亿元,强有力的支撑科技创新和研发。  

     3. 协同创新成就斐然,保障成果供给。近5年,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8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7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获省哲社优秀成果奖16项; 新增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审定新品种(系)共156个,入选农业部、四川省农业厅主导品种34个、主推技术31项;获授权专利1550项;发表SCI、EI、SSCI论文2750篇,单篇影响因子高达35.2,据美国ESI最新数据统计,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2个学科排名跻身于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标志着这2个学科已进入国际高水平学科行列,ESI上榜学科数在全国农林高校、在川高校中分别位居第4和第3。  

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和完善服务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1. 建立科技推广服务专职机构和专业团队。2012年4月我校成立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为教育部、科技部在全国首批试点建设的10所高校之一,同年7月,刘延东同志为学校授牌。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汇聚人才、科技成果优势资源,专门负责学校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使得技术转移服务工作由过去松散、单一的游击战,转换成有组织的集团军作战和阵地战。2014年,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第五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进一步从机构建设上保障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充分发挥了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企业等多方面的作用。同时,我校采取专职、兼职和合同制科研助理等相结合的方式,增加科技推广服务人员,组建专业团队,形成对口帮扶科技特派员、产业科技特派员、项目科技特派员等不同类型的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60余个。  

      2. 充分发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杠杆作用,制定一系列激励政策。坚持本着“论文看水平,成果看价值,推广看效益”的原则,学校出台了《推广型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条件》,评聘推广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在推动高水平论文、发明专利和国家级成果奖励为主的成果产出的同时,将开展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工作量纳入年度考核工作量范围,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工作的意见》、《社会服务工作业绩评分标准》、《教职工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分配奖励制度。  

      3. 切实增加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投入。2009年开始, 学校拿出自主的办学经费先后启动了“211工程”学术支撑人才的专项科研支持计划(即211工程双支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后备人选培养计划、海内外人才招聘计划和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已投入1.67亿元。以上科研专项支持计划的实施,全面激发了我校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动力,为长期稳定支持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转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搭建科技推广服务平台,构建服务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支撑服务体系  

     1. 创建“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农业生产经营者与学校专家技术牵线搭桥。发挥多学科专家集成效应,搭建以“农业科技110”、“四川农业科技网”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信息服务体系覆盖了四川全省;大力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已建立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物联网总控中心,全面监控指挥雨城区大兴镇禾兴园蔬菜无土栽培基地、汉源县九襄镇兰草种植基地、仁寿县丘陵旱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大兴三九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四川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园区等农业物联网应用与示范基地。“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很好地解决了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受到了广大农民、农技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从事农业开发的业主的一致好评。  

     2. 构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平台,形成稳定的农技和农民培训机构和运作机制。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依托农村区域发展等农业推广硕士授权点,700余名在农业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在职人员,通过继续教育,取得了硕士学位;依托我校的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四川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四川省农民创业培训基地,采取集中办班、分专业开展基层农业管理干部、基层农技人员科技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已圆满完成四川省45个示范县重点班和普通班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完成32期9778名县、乡、村干部和农业基层人员的培训任务,与各级有关部门联合举办各级各类技术培训班300余期,培训农业技术人员5万余人次,培训农民超过20万人次。  

     3. 构建创新创业平台,为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完善的场地条件和资金支持。为响应国家和四川省关于提高高等学校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新建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实践教育基地、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6个,2014年被列为全省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俱乐部,2016年成为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 

     创业园区(孵化基地)的3所高校之一;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20项,在挑战杯和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国际奖励35项。  
总的说来,我校始终坚持主要校领导主抓、分管副校长主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统筹、各院(所)专人负责的管理体制,全面组织、协调与实施“科教兴农”,全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成效越来越显著。近5年,我校同60个市县区和200余家企业新(续)签合作协议,新建专家大院和博士工作站共80个,选派科技特派员和科技挂职人员共578人次,培训技术人员20余万人次,遴选挂牌校外合作基地160个,完成技术合同登记488项,合同金额达9472.16万元,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和东南亚地区推广作物新品种面积3亿多亩、果树优良新品种1.95亿株,畜禽疫病防治达10.4亿只(头),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260亿元。  

     2015,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下,我校砥砺奋进,蓄势勃发,不断探索和创新科技推广运行机制与服务模式。2016,让我们借此平台戮力同心,充分发挥联盟作用,整合创新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盟友之间的资源共享,形成更为宽泛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为企业创新、区域创新、产业创新提供服务,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进入国家创新体系!  
最后,我再次代表四川农业大学预祝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