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教专题 / 详情
加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积极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
来源:科教兴川秘书处 发布时间:2016-04-29 点击率:2814

——绵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6年3月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世界性变革突破的能量在不断累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在国内全面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关口,如何在新常态下实现创新驱动成为考验每一个城市是特别经济主战场的国家级开发园区的关键课题。

   通过多年探索,绵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绵阳经开区)依托成德绵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建设绵阳科技城契机,着力构建全社会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格局,着力构建完善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有效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园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成果初步显现,正在逐步成为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

一、绵阳经开区简介及科技创新工作情况

(一)园区简介

    绵阳经开区成立于2000年,201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是中国(绵阳)科技城的城市副中心、全市特色产业园区和新型工业集中区,先后荣获四川省优秀工业园区、四川省新型工业示范基地、四川省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优秀园区等荣誉。辖区面积近70平方公里,人口15万。

    2015年,全区GDP58.4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85.32亿元,财政收入8.02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52亿元,产业集中度81.6%。园区集聚了长虹平板整机、长虹电源等20户虹系企业,四川美丰、东材科技、利尔化学、丰谷酒业、雪宝等一大批省市重大工业项目,形成了电子信息、化工环保、食品及机械制造等“1+2”主导产业。

(二)园区科技创新工作情况

   2015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家,总数达14家;新引进“两新”产业项目13个;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27亿元。新建科技企业孵化器10万平方米,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5个,其中省级孵化器2个,市级孵化器1个,市级众创空间2个,孵化总面积达到13.1万平方米。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52家,总数达到847家,其中新增规模以上科技企业6家,总数达到48家。专利申请量669件,授权量488件,是2014年的3.8倍;目前辖区企业、科研单位共拥有有效专利920件、软件著作权11件、农作物新品种20件,其中10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有效专利503件,2家企业被列为省级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10家企业被列为市级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完成技术交易合同登记4950万元。申报各级各类项目40项,获得省市项目资金505万元。

二、园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发展资金。调整充实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管委会主任亲自任组长。全年预算1500万元资金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和支持商业金融、创业投资、社会资本参与园区转型升级发展。

   (二)加强载体建设,注重孵化场地。一是自主投资建设绵阳国家经开区科技企业孵化中心,已通过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二是与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共同打造 “文化科技产业园”,被认定为“市级众创空间”。三是民营自建--积家工业园,一期100亩4栋12万平方米工业厂房已投入使用,已通过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四是与九三学社绵阳市委共建了九绵科技合作创新试验基地,被认定为“市级众创空间”。

   (三)加强源头拓展,提升发展质量。通过委托孵化招引公司、有目的地根据产业生态发掘项目、加大与在外经商人士联系鼓励其回乡创业、充分发挥机关干部和已落户企业的人脉关系、用“乡情、亲情、友情”培育等方式培育新项目、注册新公司,并多次到重庆、山东、深圳选育项目。

  (四)加强政策引导,落实激励措施。出台了《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若干优惠政策》《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券管理办法(暂行)》《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服务券管理办法(暂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2015年全区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支出962万元。

  (五)加强宣传交流,营造“双创”氛围。一是通过网络、QQ工作群、培训等平台认真宣传贯彻各项优惠政策。二是组团到重庆艺立方艺术创业基地、阿里巴巴.重庆高新区产业带、重庆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园学习考察,赴西安交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西安电子科大先后举办宣讲会,并分别与两所院校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与绵阳市农科院、四川电子机械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大学、科研院所签订创新创业合作协议。三是组织开展了“知识产权、互联网+进校园暨‘九鼎天元杯’创意设计大赛”活动、与银行面对面交流会、企业知识产权培训交流会、跨境电商强势分享沙龙等大小活动30余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00余份。

  (六)加强平台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搭建了全程代办、科技与金融对接、知识产权培育、商业模式创新、产品技术创新、项目申报、企业基本管理、企业培训、转型与升级、新型资本市场对接等10个平台,及时、有效、一流地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全年指导企业申报四川工会创业小额贷(借)款项目102个,获得资金补助30.6万元;帮助3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负责人申报大学生创业补贴,获得大学生创业补贴资金32万元。

三、对于下一步推进政产学研深化合作的深入思考

   (一)激发多方活力,加大政产学研资成果转化。一是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拓展和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间的紧密型合作关系,特别是紧紧抓住本次四川省科教兴川产学研创新联盟成立契机,把川内高校、院所、企业、金融机构以及专家学者的人才、成果、装备等资源为我所用,建立资源引入和科技共享机制。二是把形成科技创新的社会意愿和驱动力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和重点,使政产学研合作向提高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和增强企业竞争力方向转化,以实现双赢的合作关系。三是瞄准我省重点产业,集中优势资源,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发挥好政府的导向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迅速为所在园区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和产业集群。四是实施“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方式,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利益与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相应创新成果的市场适应性风险由企业承担,但企业可以采取提成、技术入股、技术持股的分配办法,将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得的报酬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减少企业的风险压力。
   
   (二)深化对接洽谈,拓展政产学研资合作范围。一是创新合作模式,一方面要借助股份制公司型、合伙型、战略合作型和技术外包型等不同形式,来拓展合作的空间;另一方面组建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由园区、金融部门、企业、公众机构和院校发起认购,建立有效的管理机构和投资操作制度,并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争取上市融资。二是创办联合实验室,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研发创新活动,共享技术创新资源,吸引高校院所融入到园区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来。三是定期召开由大学、院所、企业家及相关政府部门等参与的产学研联席会议,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多层次、网络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四是放大政策优势,探索通过把创办科技型企业纳入考核体系、制定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等激励政策及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快高校、院所到园区进行技术转移和成果产业化。

   (三)打造中介平台,服务政产学研资合作发展。一是大力发展技术市场、技术转移、科技信息、财务管理等中介机构和中介组织,鼓励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二是构建面向全社会的产学研联合信息网和交易平台,建立合作项目的咨询评价系统,为产学研各方提供合作项目的参考资料和相互了解共享平台。三是全面落实各级科技扶持政策,加速我省创新资源不断集聚到省内各大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使得产学研合作从单一项目合作到产业园区建设、创新平台建设和人才互动交流的拓展。 
 
  (四)完善金融体系,助力政产学研资合作产出。一是进一步完善“政策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借贷为支撑、风投担保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建立一个集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融资担保、投行券商,并有效联结各类股权市场的完整产业链,形成覆盖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创业投资网络体系。二是发挥财政资金在种子天使投资以及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中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支持园区产业发展。允许园区向社会发行股票以获取长期稳定的建设资金,进行市场化、社会化融资。三是大力发展科技银行、科技保险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充分发挥信用担保公司、高新技术投资公司等平台的作用,推进科技创业种子(天使)投资资金运作。

  (五)建立人才洼地,激发政产学研资创新精神。一是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宣传、引导和推动作用,彰显创新典型、弘扬创新精神、增强创新意识。二是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营造企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宽松、和谐氛围,激发员工创新激情。三是围绕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家和创新型企业的目标,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级各类科技管理和技术人员工作培训班。四是健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机制,通过与院校深层次合作,建设企业实训基地。加强奖励表彰机制的建设,建立与贡献度相匹配的创新激励机制。改进科研管理和组织方式,鼓励人才的自由流动和组合,使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