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药物制度降低了患者用药负担,但是有些基本药物却消失了,药企不供应了。有厂家将低价药稍改配方,换个名字,改头换面又以新药进入市场,价格可能就翻了好几倍。”一些人大代表指出,“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在保证用药质量、控制药价、规范采购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但在竞标过程中,过度强调“最低价”,却引发部分药品“一招就没、只招不采”的现象发生。(3月5日《京华时报》)
看病贵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民众,而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药价虚高,药价超过药品的实际价值。国家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下调部分基本药物价格,这无疑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但是一些民众欢迎的药品因为降价而悄然消失,民众并未能从中得到实惠,让人很是遗憾。
尽管一些医药卫生行业的人大代表认为,基本药物制度与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让药厂、药商无钱可赚,导致一些低价药品消失,但是,在我看来,药品之所以“一招就没”、“一降就死”,关键不在于药品利润太低,而是基本药物制度与集中招标制度点到了药品流通环节臃肿、腐败的死穴。不少药厂和药商,药商与招标人员、医生之间俨然已经结成了顽固的利益同盟。更重要的是,整个行业形成了无形的大利益同盟。在大利益同盟的作用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药品流通环节腐败屡禁不止。某些药商、医生不愿意接受暴利缩水的事实,不愿采购低价药品,最后把这种暴利诉求传递到药厂,药厂为了迎合某些药商、医生,导致某些低价药停产,或者改头换面“复活”。
药厂对药品改头换面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在不改变药品成分及含量的情况下,仅通过改变药品包装或者名称来提高价格;有的在药理作用及临床适应症没有任何改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剂型、规格等达到提高药价的目的。有的干脆给药品改名换姓。媒体曾报道,罗红霉素有40个名字,头孢三嗪有30个名字,抗菌药氧氟沙星的名字达52个之多……还有常用感冒药快克、感康、太福、永隆的通用名都是复方氨酚烷胺胶囊,不仅药品成分相同,用法用量也一模一样。
《工人日报》曾有报道说,药品零售业内人士直言,十年来,药品先后进行了几十次价格调整,每次“限价令”颁布后,都有80%的限价药从医院、药店消失。而物价、卫生、药监三部门都回应“管不着”。医药卫生行业的人大代表回避药品流通环节的腐败与暴利心态,把低价药消失的板子打到基本药物制度与集中招标制度上面,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为了切实减轻患者负担,让患者得到药品降价的实惠,现在需要做的不是质疑基本药物制度与集中招标制度,而是痛下决心打破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减少药品流通环节,狠刹药品流通环节吃回扣、拿提成的歪风邪气。用法律制度的力量挤出药品的价格泡沫,把医药卫生行业逐步扳回微利、公益轨道,真正实现药品降价让利于民。
具体说来,为了防止低价药消失,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新药报批公示制,把药企上报的新药和正式注册前的新药,在媒体与互联网上公示,发动公众参与监督,严厉问责产销伪新药的药企与经销商。从药品定价层面来看,药品零售指导价可以考虑按药品成分确定,不以药名确定,保证药品性价比,留住患者欢迎的廉价药。培养药企、药商养成不追求新药数量,追求药品疗效与药名稳定性的风气。另一方面要压缩药品流通环节,铲除流通环节腐败,挤干药价水分,合理确定药品出厂价与零售价之间的价差,价差一旦超标,就要坚决问责、降价。此外,还要紧盯药品质量,防止无良商家为降低成本偷工减料、使用劣质药材,让毒胶囊事件重演。
只有多管齐下,管住虚高药价,管好药品质量,增加医疗投入克服“以药养医”弊端,才能留住民众欢迎的低价药,防止医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变形走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