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游泳锦标赛在广东实验中学举行,同时进行的还有广东省“中国体育彩票杯”青少年游泳锦标赛。经过连日角逐,省实成功卫冕,夺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游泳锦标赛的甲组桂冠,华师附中、市一中分别获得第二名和第三名。据悉,从明年开始,广东中考体育必考科目将增加100米游泳。(7月22日《羊城晚报》)
应该说,近年来,校园体育设施,包括社区健身器材都在不断充实、完善。但由于升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课业负担较重,课业负担挤占课外体育锻炼时间、体育课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体质堪忧。有调查数据显示,96%的被调查学生放学回家后的主要活动就是完成作业、温习功课。29.3%的学生除了学校安排外,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在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从学校到家长,都只关心孩子的文化成绩,身体方面只考虑增加营养,许多学校更是把体育当成可有可无的“副课”。在如是大背景下,广东省不仅把体育纳入中考总分,还把100米游泳纳入中考体育必考科目,其增强学生体质的用意明显。也不可否认,游泳对培养孩子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我不敢为此叫好。
在游泳成为中考必考科目的语境下,学校也好,家长也好,学生也好,肯定会对体育特别是对游泳项目有所重视,但是游泳成为必考科目,也对学校硬件设施、教师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挑战。在现有校舍条件下,有多少学校建有游泳场馆?又有多少老师具有讲授游泳课的能力?而且学生预备起扎堆学游泳难免造成游泳场馆与游泳教练供不应求的局面。
尽管游泳纳入中考的初衷,是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日常运动的习惯,不是为了增加学生负担。但是家长会将其片面解读为“算分数的项目就不能比别人差”。为了确保孩子顺利升入名牌高中,望子成龙的家长肯定不会小看游泳这一必考科目,他们除了不惜血本送孩子参加游泳培训班以外,还能怎么办呢?可怜的孩子还没有脱离文化考试的虎口,又落入游泳考试的“狼窝”。为了学会游泳,孩子该牺牲多少休息时间?学生文化课减负的空挡被游泳培训替代,孩子的负担真的减轻了吗?游泳纳入中考体育必考项目,会不会助推游泳兴趣班、特长班呢?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要想游泳考试过关,只有临时抱佛脚恶补一条路,这难免会影响到他们的考前复习。何况,有的孩子天生怕水,不适合游泳,他们能否通过100米游泳考试还要打一个问号。
因此,增加中考体育权重,把100米游泳纳入中考必考科目,表面上看,是帮助孩子全面发展,但是在客观上也给孩子增加了另一种形式的课业负担,游泳中考何尝不是一场更残酷的“考试”呢?身体素质要不要?肯定要。但是这多半由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志向决定,还要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并考虑到学生课业负担沉重,应试教育体制未改变的现实国情。在文化考试、游泳考试的双重压力下,学生还有多少闲暇时光可言?如果这种全能素质考试风气蔓延开来,又将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在我看来,有关部门如果把游泳科目由必考改为选修,把更多体育运动项目都纳入体育课程选修范围,以供不同兴趣的孩子选择,让学校与孩子多一些自选动作,或许效果更好。
总之,增强学生体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增加体育考试分值,把游泳纳入必考科目这么简单。只有真正转变教育理念,为孩子学业减负,打破应试语境,让孩子们切实体会到体育锻炼的好处与乐趣,才能真正让孩子走进运动场、扎进游泳池。如果不打破应试教育瓶颈,把增强学生体质的希望仍然寄托于考试,不仅素质教育改革的成果被破坏,而且学生会陷入另一种考试的泥沼。别动不动拿考试要挟孩子,还他们一段愉快的青春时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