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述评 / 详情
树立灾后重建信心共建幸福美丽新家园
来源:四川新闻网李琼会 发布时间:2013-07-23 点击率:340

  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明在“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上指出:充分认识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艰巨性和有利条件,增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全面胜利的勇气和信心。(2013-07-21四川新闻网)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国务院专门印发了《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省政府专题召开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11个专项规划。同时,省委十届三次全会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芦山地震灾区科学重建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决定》,对芦山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进行了安排部署。笔者认为,国务院总体规划和四川省委决定都是指导芦山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作为“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区,要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要立足实际,围绕重建目标,遵循重建原则,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正因如此,笔者希望“4·20”芦山地震灾区既要充分认识到灾后恢复重建的艰巨性,又要充分认识到灾后恢复重建所具备的有利条件,牢固树立起灾后恢复重建的坚定信心。正如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明在“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上指出:“充分认识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艰巨性和有利条件,增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全面胜利的勇气和信心”。

  之所以说芦山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十分艰巨,是因为地震灾区自然地理条件特殊,经济社会发展滞后,重建工作面临许多突出矛盾和困难。分析其因:一是芦山地震灾区地质条件复杂,是龙门山、鲜水河、安宁河3条地震断裂带交汇处,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岩体破碎,降雨量大,次生地质灾害易发多发;二是芦山地震灾区生态地位突出,是长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属于大熊猫栖息地核心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要求高、任务重;三是芦山地震灾区区域位置重要,是内地连接藏、滇和攀西地区的交通咽喉,但交通通道少、路网密度低、通行能力差,保通保畅难度大;四是芦山地震灾区的产业基础和地方财力薄弱,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五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与“4·20”芦山强烈地震相隔五年,而且在两次地震中雅安受灾都非常严重,也就是说雅安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元气还没有恢复,又遭遇“4·20”强烈地震,两次大地震叠加,对雅安的经济基础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基础,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同时在最近又遭受严重暴雨洪涝灾害,旧伤未愈,又添新创,灾区群众负担重、困难大。

  在笔者看来,既然雅安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面临如此之多的困难和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起灾后恢复重建的决心和信心。但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也具备许多有利条件。比如,有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有国家对芦山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支持;有德阳、绵阳、南充、攀枝花、自贡和泸州等六个对口援建市对芦山、雨城、天全、名山、荥经和宝兴六个县(区)的大力支持;有汶川、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成功经验积累;有灾区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坚强自信;有地震灾区独特的地理风貌、秀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较大的发展潜力等优势。

  正是有这诸多的有利条件,我们坚信,“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区一定会化灾难为机遇,用好政策、用好资源、用好重建资金,共同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