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在今年5月发文,严令禁止“点招”。眼下各地高招如火如荼,记者调查发现,严令之下“点招”不但没有禁行,反而潜行得更隐蔽且收费更高。(7月22日《文汇报》)
所谓“点招”,就是绕过所有程序,指名录取某位考生。尽管披上了“选择性招生”的外衣,但在民众看来,“点招”就是花钱买分数。这些年“点招”已成为违规招生乃至教育腐败的一个黑洞。因为是“点招”,自然是搞暗箱操作,收费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有的则可特批不收费;有高校人士称,学校每年“点招”收费都在千万以上。而收来的钱用于何处,自然也是一笔糊涂帐。
尽管教育部严禁“点招”,但因为高校可预留1%招生计划,用于调节生源地线上生源不平衡或招收少量学科特长生,因此在政策的具体执行中,这些预留计划往往成为权力和金钱交易的对象,成为一小部分特权群体的“蛋糕”。从一定意义上讲,预留计划给“点招”提供了载体,也把“点招”开了方便之门。
“点招”的存在,又为“骗招”提供了掩护。每到高招季,骗子就设局行骗。受骗者智商不低,为什么一骗就上钩?问题在于“骗招”后面有“点招”的真背景。骗子说自己有“点招”的能耐,人们即使疑心,也只会怀疑骗子是不是真有能耐,也不会去怀疑“点招”本身——早已是众所周知的公开秘密,还用得着怀疑吗?在招生骗局曝光后的调查中,一些家长谈到自己身边一些低分考生成功进入高校的例子。他们说:活生生例子在那摆着呢,所以想都没想就交钱了。实际上,“骗招”与“点招”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是违规的真招生,前者则是借后者之名而行骗。
有句话叫做真作假时假亦真——招生中的违规现象不绝,必然会被骗子拿来做了行骗的道具。揭露“骗招”不难——这些年多少骗子不是都被拿下了么?但如果真的都在趟浑水,那么想防止假的浑水摸鱼,也难。“点招”如同毒瘤,需要猛药医治。预留招生计划当然不等于“点招”,但必须切断后者的暗渡陈仓之道。对预留计划招入的学生情况应全部予以公示,并且阐述招生的依据和理由,显然可以有效遏制“点招”。另外,对利用预留计划、调整计划降分录取的“点招”行为,要严肃查处,不但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还要对相关领导进行严肃问责。对涉嫌犯罪的,应移送司法机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