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述评 / 详情
大学食堂“逐客令”为何只针对民工
来源:四川新闻网吴江 发布时间:2013-06-25 点击率:345

  武汉某高校学生食堂一窗口放有一块“拒绝民工就餐”的标语牌,怀疑校方有歧视民工之嫌。昨日,记者根据网友提供的线索找到该高校食堂,但未发现帖中所指标语牌。校方一工作人员称,学校曾出现过醉酒民工殴打食堂工作人员的情况,虽此事查无实据,但校方依然会将学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楚天金报》6月24日)

  乍一看来,既然是高校食堂,其设置的初衷当然是服务高校师生,那么,不符合这一身份的,的确可以都归入“蹭饭”行列,高校食堂的确有说不的权利。例如,因为高校食堂的补贴机制,为防肥水流了外人田而禁止校外人员“蹭补贴”,要说不无道理,这类措施通常也能获得理解。

  更何况,高校食堂贴出“拒绝民工就餐”的告示,既然是出于保证学生的就餐需求,甚至保证学生安全的考量,这样的出发点要说也无可挑剔。假如因为向工地上的农民工开放,反而让高校师生吃不上饭,岂不反客为主,扰乱秩序?至于曾经发生过民工醉酒打人事件,优先照顾主人的感受,保障主人的权益,这道“逐客令”下得要说也无可厚非。

  不过,尽管“拒绝民工就餐”未必全是出于歧视,站在高校食堂的视角出发,面对民工蹭饭,或许也是不得已才出此下策。然而,当高校食堂仅仅是向特点身份群体下“逐客令”时,即便并无歧视本意,但其所表现出来的,却是不折不扣的歧视。

  那么,即便高校食堂需要优先保障师生的就餐,优先考虑师生的就餐感受,这未尝不是合理而正常的诉求。但防止与学生抢饭,显然不应仅仅针对民工群体,而只能是对所有非师生群体同等对待。即如果高校食堂可以向周边的白领开放,却向民工下“逐客令”,便已构成了不折不扣的歧视。而由此所造成的族群分裂,社会分化,恰是扰乱社会公正,破坏社会和谐之源。大学食堂“逐客令”的背后,正暴露出这一根深蒂固的“歧视”心态。

  而照此逻辑,既然学校食堂可以以安全为由向民工说不,大学校门岂不同样也可以大学形象为由选择性的开放,民工甚至衣衫褴褛者,是不是也可以被剥夺进入大学的资格?这更是与大学之“大”,大学的包容性相悖。

  多少有些吊诡的是,打着维护学生利益旗号的“逐客令”,其实也并未受到学生的支持与认同。大学食堂的“逐客令”看来还真是热脸贴了冷屁股。而很多时候,“歧视”也正是打着所谓“权利”的旗号堂而皇之的上演,而权利人的真实想法如何,却并未被征询,更遑论尊重了。

  一言以蔽之,大学食堂的“逐客令”,好歹也别倒了主人的“胃口”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