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是每一个地区的永恒主题,但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应该怎样发展?特别是像四川这样的人口大省,经济发展的优势在哪里?怎样在“不唯GDP论英雄”的情况下让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如果不搞明白这些问题,就无法找到构建四川经济新常态的方向和突破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一句空话。作为主政四川的主帅,王东明书记对这些有着清醒的认识,并警醒全省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始终保持专注发展定力,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做到换挡不失速、调速不减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也集中暴发了出来。比如:环境污染、产能过剩、经济结构不合理等等。特别是在“GDP论英雄”的那些年,一些地方“只求政绩,不管生态;只图企业数量,不图发展质量”,让经济发展走入了“发展---破坏--治理---发展”的恶性怪圈。
对于一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党中央已作出了明确的纠偏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全国很多地方都告别了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期,迈向了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历史新阶段,开启了经济发展新常态。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对北川、平武、旺苍等58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不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速3个指标,以新思维谱写四川经济新常态。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有更多的“获得感”,因此,经济发展必须以人为本,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忌不要为了发展而发展,为了捞取政绩而不顾自身实际。要结合各地实际,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有针对性、有实效性走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发展路子,而不能把只适宜发展特色农业的地方用来发展工业,把适宜发展旅游产业的地方打造成商业中心。只有心中装着人民与责任,用新的思维与理念去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四川经济的新常态才会“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