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述评 / 详情
以“三视三问”助推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来源:四川新闻网李琼会 发布时间:2013-08-29 点击率:338
 

  教育实践活动中,为避免群众工作与中心工作“两张皮”,四川成都市委把“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作为推动、检验工作的重要方法,将其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把群众工作与经济提质增位、城乡统筹发展、文明城市建设等重点工作拧成“一股绳”,为承担全省“首位城市”发展、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提供坚强保障。(2013-08-28 成都日报)

  我们都知道,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发展、改善民生。正是如此,各级党员干部要经常深入到基层,真心实意服务群众,要通过查找问题来促进工作作风转变,不断提高服务大局、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

  成都市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中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探索出了“三视三问”(即,视群众为亲人,问需于民;视群众为老师,问计于民;视群众为裁判,问效于民)工作法,该做法较好地把群众工作与经济提质增位、城乡统筹发展、文明城市建设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与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结合起来,避免了群众工作与中心工作“两张皮”,很值得各地推广应用,可谓“成都的做法,四川的经验”。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无论采取什么形式,群众都是核心。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固地树立群众观念,把群众当作亲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积极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笔者以为,成都市提出的“三视三问”工作法,非常符合成都实际,也很具有成都特色,充分彰显了全市各级党员干部设身处地为人民群众着想的理念。正如成都市“群教办”副主任潘祖龙说,“视群众为亲人”表现为一种民生情怀,“视群众为老师”体现着一种态度,“视群众为裁判”反映出一种政绩观念。

  其实,成都市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一开始就提出必须以群众为基础,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为目的,实打实地为群众服务。笔者认为,这是与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不仅要问需于民,还要问计于民,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付诸于实践,见诸于行动,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水平,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在笔者看来,成都市“三视三问”的实践充分证明在每一个地方,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还是民生改善,都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脚踏实地走好群众路线。在成都,城市怎么建设、产业如何发展,交通怎样规范……,所有这些都是群众最关心的民生大事,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都必须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大事要事开展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研讨活动,真正把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民”上,以此推动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其实,我们还会看到成都提出的“1+5+N”(即“1”:市委出台一个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实施意见,统筹整个制度体系。“5”:形成密切联系群众、克服形式主义、严格厉行节约三方面制度;结合市里开展规范“三权”(资源权、财经权、人事权)运行、维护群众权益9大专项行动的实践,形成从源头上防止“四风”的两方面制度。这5方面制度分别作为制度建设的5个子系统。“N”:各单位对相关制度进行废、改、立,作为5个制度建设子系统的文件支撑)的制度架构,也是该市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和创新之举,建议各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要认真学习借鉴。

  经验告诉我们,“三视三问”是成都推动教育实践活动的有益做法。下一步,全省各地要立足实际,把“三视三问”做法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充分体现群众的意愿,助推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